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吐铁

吐铁

《中药大辞典》:吐铁

药材名称吐铁

拼音Tǔ Tiě

别名泥螺(《纲目》),麦螺、梅螺(《闽中海错疏》),土螺(《医林纂要》)。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为泊螺科动物泥螺。5~9月间,于海滩上捕取。

原形态贝壳圆形,高10~19毫米,宽7~14毫米,质薄而脆,幼时白色透明,大时呈黄色,不透明;螺旋部不凸出,壳面平滑,具有许多细致的环纹和纵纹;壳口广大,长度与壳高相等。体柔软,长约40毫米,宽约15毫米,长方形,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色灰黄或红黄色,皮肤稍透明。前端有头盘,大而肥厚,呈履状,前端微凹,后端略分为两叶,被覆贝壳前端的一部分。眼退化,埋藏于头盘的皮肤中。外套膜不发达,为壳所遮盖,其后变成肥厚的叶片,一部分转向贝壳的背面。足的跖面广大,前瑞圆,后端略成截形,约占身体全长的3/4,两侧足肥大,其边缘及头盘的后端,各遮蔽贝壳的一部分。

生活于浅海的泥滩上。杂食性,能吞食泥沙、藻类及少数无脊椎动物的卵等。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沿海一带,尤以东海为多。

性味甘咸,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咸,寒,无毒。"

②《本草从新》:"甘酸咸,寒。"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

①《本草从新》:"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

②《医林纂要》:"除烦醒酒。"

③《纲目拾遗》:"润喉燥,生津。"

用法用量内服:盐、酒渍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吐铁

药材名称吐铁

拼音Tǔ Tiě

英文名clay snail

别名土铁、麦螺、梅螺、土螺、泥板

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1.《闽中海错疏》:泥螺,壳似螺而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按泥螺产四明鄞县南田者为第一,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内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闽中者肉礧块,无脂膏,不中食。

2.姚可成《食物本草》:吐铁,生海中,螺属也。大如指顶者则有脂如凝膏,色青,外壳亦软,其肉

来源药材基源:为阿地螺科动物泥螺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llacta exarata(Philippi)

采收和储藏:5-9月间,在海滩上捕捉。

原形态泥螺,贝壳卵圆形,高10-19mm,宽 7-14mm约占体长的1/2,一般体长40-46mm,宽15-30mm。无螺塔和脐,壳薄而脆,幼时白色透明;或体黄褐色不透明,壳面平滑,具许多细弱环纹和纵纹。壳口广阔,其长度几与壳高相等,上部较下部狭窄,前端宽大后端缩小,外唇简单而锋利,向上部扩张,超过壳顶;内唇平滑,无厣。体柔软,呈长方形,极肥大,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内壳只包被内脏囊)。皮肤稍透明,色灰黄色或红黄色。体前端具头盘,大而肥厚,呈拖鞋状,前端微凹,后端略分为两叶,覆被贝壳前端的一部分。眼退化,埋藏于头盘的皮肤中。在头盘两侧下方具有一个梭形的感觉器(由众多颗粒组成),生活时呈鲜黄色。外套膜不发达,大部分被贝壳包被,唯其后端变成肥厚的叶片,游离,且一部分向体背部翻转,遮盖贝壳的后部。腥足短,约占体长的3/4,足底面宽大,前端圆形,后端略成截形。侧路发达,遮盖贝壳两侧的一部分。鳃位于外套膜右侧的长形腔内,呈三角形,由17-20个小鳃片组成。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湾内潮间带泥沙滩,底栖硅藻丰富,风浪不大,潮流较缓的海区内。杂食性,以有机腐殖质、硅藻、海藻碎片、无脊椎动物的卵及小型甲壳类等为食。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每当退潮后,可见其在滩涂上进行交尾。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尤为东海为多。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形的类长方形,长约3cm,宽约1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头盘大而肥厚,呈履状,前端微凹,后端略分为两叶,眼退休,进而藏于头盘的皮肤中,在头盘两侧的下方,有一个由众多颗粒组成的梭形感觉器官,称亨氏器。外套膜不发达。腹足短,约占身体前部的3/4,足底宽大,前端半圆形,后端截断形。质柔韧。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不饱和脂及酸:全-顺-5,8,11,14-二十碳四烯酸即花生四烯酸(all-cix-5,8,11,14-eixosatetraenoic acid;arachidonic acid),7,10,13-十六碳三烯酸(7,10,13-hxadecatrienoic acid),10,13-十入碳二烯酸乙酯(10,13-octadecadienoic acid ethyl ester) ,鲛肝醇(chimyl alcohol) ,9-十六碳烯酸乙酯(9-hexadecenoic acid ethyl ester)。还含胆甾醇(cholesterol)和它的脂肪酸酯。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养肝明目;生津润燥。主眼目视物不清;咽喉炎;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盐、酒渍食,或煮服,适量。

各家论述1.《本草从新》:补肝肾,益精髓,明耳目。

2.《医林纂要》:除烦醒酒。

3.《纲目拾遗》:润喉燥,生津。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水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松药材名称水松拼音Shuǐ Sōnɡ别名水松柏来源杉科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Lamb.)K. Koch [G. lineatus (Poir.)Dr

  • 高山栲

    药材名称高山栲别名白猪栗、丝栗、椎栗来源壳斗科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以根、茎皮、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辛、涩、微苦,平。功能主治收敛,

  • 铁线透骨草

    药材名称铁线透骨草拼音Tiě Xiàn Tòu Gǔ Cǎo英文名Herb of Intricate Clematis别名透骨草狗肠草出处出自《河北中药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铁线莲的全草

  • 半边山

    药材名称半边山拼音Bàn Biān Shā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条叶楼梯草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sublinear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披针叶毛茛

    《全国中草药汇编》:披针叶毛茛药材名称披针叶毛茛来源毛茛科披针叶毛茛Ranunculus amurensis Koma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黑龙江、吉林、四川。性味辛,微寒。有小毒。功能主治发散风

  • 石栗子

    《中药大辞典》:石栗子药材名称石栗子拼音Shí Lì Zi别名海胡桃(《桂海虞衡志》),黑桐油(《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大棘科植物石栗的种子。秋季桌熟时采收,取

  • 岩藿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藿香药材名称岩藿香别名方茎犁头草、犁头草来源唇形科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苦,凉。功能

  • 海鳝

    药材名称海鳝拼音Hǎi Shàn英文名ripple Moray别名海黄鳝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鳝科动物波纹裸胸鳝、网纹裸胸鳝等的血、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ymnot

  • 小叶薄荷

    药材名称小叶薄荷拼音Xiǎo Yè Bò He别名续则(维名)。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叶薄荷的全草。夏季采割,切段,阴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全株

  • 称星蛇

    药材名称称星蛇别名双虎排牙、圆叶南蛇藤来源卫矛科称星蛇Celastrus kusanoi Hayata,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宣肺除痰,止咳解毒。喉痛,喉炎:0.5~1两,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