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腋
见后腋下条。
见后腋下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哑门条。
病名。皮肤小疣赘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由于风邪搏于肌肤,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常发生颈项及胸背等处。初起为粟米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境界清楚,中央凹陷如脐窝,呈散在分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①由肝胃肾三经之火毒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内服栀子清肝汤加减。外用硇砂散点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毛茛之别名,详该条。
疝之俗称。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详疝条。
即小儿指掌脉纹。见《医方集宜》卷之八。“虎口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乱泻如何。青黑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急通过,此候必沉疴。”
【介绍】:见姚能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六:“叉喉瘤,亦有生于关外。”
本义形容星光暗弱。焞焞指耳听不聪。参见浑浑焞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