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原蚕蛾

原蚕蛾

《中药大辞典》:原蚕蛾

药材名称原蚕蛾

拼音Yuán Cán é

别名晚蚕蛾(《日华子本草》)。

出处《别录》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雄性全虫。于夏季,取雄性蚕蛾,以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头部较小。复眼1对,黑色,呈半圆形。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1对,羽毛状,基部粗,末端渐细,雌蛾的触角灰色,较短;雄者黑色,较雌者长。前胸节和中胸节吻合,翅2对,均被有白色鳞片;前翅位于中胸部,呈三角形,较大,有3条淡暗色的横纹;后翅生于后胸,较小,略呈圆形,有2条较深色的平行线。足3对。跗节5节,具1对黑褐色的爪,有绵状毛。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者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圆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纹,全体疏生黄褐色短毛,除头部外,由13个环节组成。头小而坚硬,有单眼,触角,唇、颚及吐丝管。前3节为胸部,后10节为腹部;前胸节甚小,两侧有椭圆形的气门,中、后胸节膨大,外表有皱襞;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体内有丝腺,能分泌丝质,吐丝作茧。

幼虫以嫩桑叶为食,经5龄而作茧;渐次化蛹,成蛾。蚕的发生次数,每年有一次及二次、四次等,故有一化蚕、二化蚕、四化蚕等名称,因发生时间不同,又有春蚕、夏蚕、秋蚕等分别。

本昆虫的病死幼虫(白僵蚕)、幼虫的蜕皮(蚕蜕)、蛹(蚕蛹)、卵子(原蚕子)、卵壳(蚕退纸)、茧壳(蚕茧)、幼虫的粪便(原蚕沙)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化学成分蚕蛾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后者约有20种之多,但无α-氨基异丁酸、脯氨酸及胱氨酸,又只有雌蛾有鸟氨酸。又含脂肪油。有报道,雄蛾的脂肪油,性质极与蚕蛹油相似。从蛾翅曾分离三种萤光物质,其中主要者为青萤光物质,它是一种喋呤,定名萤光青,据称与鱼类组织中的萤光青是同一物质。蛾又含细胞色素C,它与脊椎动物、酵母等中的细胞色素C相同,初出蚕蛾一公斤,可分离出细胞色素C结晶70毫克。蚕蛾(及蚕蛹)含变态激素α-脱皮松及β-脱皮松,其中主要的是α-脱皮松。

雌蛾有性诱腺,含引诱雄蛾的物质,它们曾被称为性诱色素,都是萤光性色素,见光则分解。蚕蛾含维生素B12,每1000个蛾曾分离维生素B12_17毫克(蛹含36毫克,蚕含75毫克)。又含菸酸。初出的蛾,每天排泄的尿中含菸酸7.2微克。

炮制《药对》:"入药炒,去翅、足用。"

性味咸,温。

①《别录》:"热,有小毒。"

②《药对》:"热,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咸,温,有小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

②《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③《本草求真》:"入命门。"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壮阳涩精。治阳痿,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及烫伤。

①《别录》:"主益精气,强阴道,止精。"

②《日华子本草》:"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藏。治暴风,金疮,冻疮,汤火疮,并灭疮瘢。"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注意《本草经疏》:"阴虚有火者忌之。"

复方①治阳痿:原蚕蛾(未连者)一升,阴干,去头,足、毛羽。末之,白蜜丸如梧子。夜卧服一丸。(《千金方》)

②治遗精、白浊:晚蚕蛾焙干,去翅、足。为末,饭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淡盐汤下。(《纲目》)

③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晚蚕蛾,研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刀斧伤及一切金疮,止血生肌:晚蚕蛾为末,掺匀,绢裹之。(《胜金方》天蛾散)

⑤止血定痛生肌:晚蚕蛾、白芷当归头、陈石灰各等分。共研细末,敷。(《救伤秘旨》蚕蛾散)

⑥治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如箸头:石韦、原蚕蛾(炒)。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散,干贴。(《圣济总录石韦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原蚕蛾

药材名称原蚕蛾

拼音Yuán Cán é

英文名Silk moth

别名蚕蛾、晚蚕蛾、魏蚕蛾、天蛾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雄虫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储藏:夏季取雄性蚕蛾,以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栽培生活习性,家蚕又称桑蚕,为人工饲养,主要以桑叶为食。为完全变态昆虫,由卵刚孵化出来的小蚕一般经过4次蜕皮后,体内的1双绢丝腺逐渐发育成熟,并停止进食吐丝结茧。这时的幼虫称做熟蚕。熟蚕在茧内化肾变成蛾,后破茧而出。雌、雄蛾交尾交卵后,数日便死亡。

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催青、小蚕饲养、大蚕饲养、上蔟和采茧等环节。桑的好坏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1-2天龄蚕先采嫩叶,3-4天龄采小枝的叶,5天龄可全面采叶,夏、秋季高温季节每日适当增加给桑次数,或给1-2次水叶。蜕皮期应增加饲育室的湿度,并防止震动和吹风。

性状性状鉴别,全为雄蛾。全体呈污白色,密被白色鳞片。体长约2cm,翅展约4cm,头部小。复眼1对,黑色,半圆形。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1对,黑色。胸部有翅2对,前翅较大,近三角形,后翅较小,近圆形。腹较狭窄,末端稍尖。药材其触角、翅等多已残缺。质脆,易碎。气微腥。

化学成分原蚕蛾含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后者约有20种之多,但无α-氨基异丁酸(α-aminois obutyric acid)、脯氨酸及胱氨酸,又只有雌蛾有鸟氨酸(prolineey)及氨酸(cystine),只有雌蛾有鸟氨酸(ornithine)。又含脂肪油。雄蛾的脂肪油,性质极与蚕蛹油相似。从蛾翅曾分离三种萤光物质,其中主要者为青萤光物质,它是一种喋呤(pterin),定名萤光青(fluorescyanine),据称与鱼类组织中的萤光青是同一物质。蛾又含细胞色素(cytochrome)C,初生蚕蛾1kg,可分离出细胞色素C结晶70mg。蚕蛾(及蚕蛹)含变态激素α-蜕皮素( α-ecdysone)及β-蜕皮素,其中主要的是α-蜕皮素。

雌蛾有性诱腺,含引诱雄蛾的物质,它们曾被称为性诱色素(allurinochrome),都是萤光性色素,见光则分解。蚕蛾含维生素B12,每1000个蛾曾分离维生素B12 17mg(蛹含36mg ,蚕含75mg)烟酸(niacin)。初出的蛾,每天排泄的尿中含烟酸7.2μg。

药理作用1.抑DNA合成作用,从家蚕蛾成虫的体液中分离得一种肽,能抑制人和动物T细胞DNA的合成。

2.促进免疫功能作用,能激活人体补体旁路途径,降低人血HC50。

炮制1.原蚕蛾《千金要方》:“阴干,去头足,毛羽,末之。”《胜金方》:“为末。”《小儿宫气方》:“细研。”现行,去净杂质及足、翅。

2.炒原蚕蛾《本草图经》:“炙黄研末。”《普济方》:“瓦上炒黄。”《奇效良方》:“隔纸微炒。”《品汇精要》“炒去丝用。”《本草汇》:“炒,去头、足翅。”现行,取净原蚕蛾置锅内火炒至带火色时,取出,放凉。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涩精;止血;解毒消肿。主阳痿遗精;白浊;血淋;金疮出血;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毒;冻疮;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

复方①治阳痿:原蚕蛾(未连者)一升,阴干,去头、足、毛羽。末之,白蜜丸如梧子。 夜卧服一丸。(《千金方》)②治遗精、白浊:晚蚕蛾焙干,去翅、足。为末,饭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淡盐汤下 。(《纲目》)③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晚蚕蛾,研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④治刀斧伤及一切金疮,止血生肌:晚蚕蛾为末,掺匀,绢裹之。(《胜金方》天蛾散)⑤止血定痛生肌:晚蚕蛾、白芷当归头、陈石灰各等分。共研细末,敷。(《救伤秘旨 》蚕蛾散)⑥治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如箸头:石韦、原蚕蛾(炒)。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散, 干贴。(《圣济总录石韦散)

各家论述1.《别录》:主益精气,强阴道,止精。

2.《日华子本草》: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藏。治暴风,金疮,冻疮,汤火疮, 并来疮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长叶水麻

    药材名称长叶水麻拼音Chánɡ Yè Shuǐ Má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长叶水麻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bregeasia longifolia(Bum.f.)Wedd.[Urtica

  • 蛇鲻

    药材名称蛇鲻拼音Shé Zī英文名Saurida别名狗棍、丁鱼、狗母鱼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狗母鱼科动物多齿蛇鲻、长蛇鲻等多种蛇鲻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urida

  • 藤金合欢

    药材名称藤金合欢别名南蛇公、小样南蛇簕来源豆科藤金合欢Acacia sinuata (Lour.) Merr.,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腹痛急剧:鲜叶捣烂取

  • 狗宝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宝药材名称狗宝拼音Gǒu Bǎo来源犬科动物犬Canis familiaris L.的胃中结石。去皮膜及肉等,清水洗净,阴干。性状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5~5厘

  • 丛枝蓼

    《中药大辞典》:丛枝蓼药材名称丛枝蓼拼音Cónɡ Zhī Liǎo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全展选编·内科》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原形态丛枝

  • 虾蟆肝

    《中药大辞典》:虾蟆肝药材名称虾蟆肝拼音Há Má Gān出处《纲目》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肝。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条。功能主治治蛇咬伤、白屑疮、疔疮。用法用

  • 阳遂足

    药材名称阳遂足拼音Yánɡ Suí Zú别名蛇尾、海蛇尾来源药材基源:为阳遂足科动物滩栖阳遂足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phiura vadicola Matsumoto.采收和储藏:捕捉后,去

  • 小箭草

    药材名称小箭草拼音Xiǎo Jiàn Cǎo别名零余子佛甲草(《植物学大辞典》),马屎花(《苏南种子植物》),珠芽石板菜(《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珠芽景天

  • 兰草

    药材名称兰草别名兰花来源兰科兰属植物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 (L.) Swartz、多花兰C. floribundum Lindl.[C. pumilum Rolfe]和山兰C.

  • 麻鱼肉

    药材名称麻鱼肉拼音Má Yú Ròu英文名cheilo-fish gallbladder别名麻鱼、麻花鱼、重唇花鱼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