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千屈菜

千屈菜

《中药大辞典》:千屈菜

药材名称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别名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性味苦,寒。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复方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备注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千屈菜

药材名称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英文名Purple Lythrum, Spiked Loosestrife, Purple Loosestrife, Purple Lythrum Herb, Herb of Purple Lythrum, Herb of Spiked Loosestrife

别名对叶莲、鸡骨草、大钓鱼竿、乌鸡腿、对牙草、铁菱角、败毒草蜈蚣草、水槟榔、水柳、马鞭草、棉包根、哮喘药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在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整个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怕干旱。以肥沃而潮湿的地方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床上,覆土1cm,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开穴,每穴栽3株,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12cm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性状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2.《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婆婆纳

    《全国中草药汇编》:婆婆纳药材名称婆婆纳拼音Pó Pó Nà别名卵子草、石补钉、双铜锤、双肾草、桑肾子来源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

  • 越南樟皮

    药材名称越南樟皮拼音Yuè Nán Zhānɡ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越南樟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tonkinense(Lec.)A.Chev.[Cinnamomum

  • 鲨鱼油

    药材名称鲨鱼油拼音Shā Yú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六鳃鲨科动物扁头哈那鲨的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torhynchus platycephalus采收和储藏:捕得后剖腹取出脂肪,熬油。原形态扁

  • 白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药材名称白皮拼音Bái Pí别名牛千斤来源卫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 W. Smith,以皮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淡,平

  • 白苏叶

    《中药大辞典》:白苏叶药材名称白苏叶拼音Bái Sū Yè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化

  • 茵陈蒿

    《中药大辞典》:茵陈蒿药材名称茵陈蒿拼音Yīn Chén Hāo别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

  • 甘薯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薯药材名称甘薯拼音Gān Shǔ别名白薯、红薯、红苕、番薯、地瓜来源旋花科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以根、藤入药。生境分部各地栽培。性味甘、涩,微凉

  • 五蕊梅

    药材名称五蕊梅别名木茎山金梅来源蔷薇科山金梅属植物匍茎五蕊梅Sibbaldia procumbens L.,以全草入药。花开时采地上全草,晒干。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止咳,痛经,祛瘀消肿。用于咳嗽,月

  • 橙皮

    《中药大辞典》:橙皮药材名称橙皮拼音Chénɡ Pí别名黄果皮、理陈皮(《滇南本草》)。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冬季或春初,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或烘干。性状完

  • 蝮蛇胆

    药材名称蝮蛇胆拼音Fù Shé Dǎn出处《别录》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的胆或胆汁。性味《别录》:"味苦,微寒,有毒。"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匿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