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保赤汇编

猜你喜欢

  • 如宜方

    方书名。2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1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病、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

  • 咸哮

    出《本草纲目》。即哮拔。详该条。

  • 阴证

    ①八纲中的里证、寒证、虚证,称为阴证。②正气虚寒或阴寒内盛之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晦,踡卧肢冷,静而少言,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乏力,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腹痛喜按,舌淡胖嫩,苔润滑,

  • 十三科古方选注

    见绛雪园古方选注条。

  • 黑痧

    病名。又称满痧。《文堂集验方》卷一:“黑痧,俗名满痧。患者立时昏倒,微觉肚疼,面色黑胀,不呼不叫,甚者过两三时即不救。急用荞麦数合,焙燥研碎,去皮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再一服即愈。服药时,忌吃

  • 黑中无苔干燥舌

    舌中黑无苔而干燥。为津液受伤而胃有虚火之象,宜清热养阴生津(见《伤寒舌鉴》)。

  • 灌汗

    指汗多如灌水之状。《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类经》卷六:“汗出如水,故云灌汗。”《脉经》“灌汗”作“漏汗”。参见漏汗条。

  • 巴豆贴脐法

    水肿的外治法。用巴豆、水银粉、硫黄,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布脐上,外用纱布缚约一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食粥调补止泻。适用于湿盛,水肿腰以下为重,男儿阴囊皆肿,兼有腹痛者(《医

  • 血证论

    书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8卷。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卷2~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卷7~8为方论,

  • 问二便

    十问之一。大、小二便的变化,不但反映有关脏腑的病变,还可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问大便要了解排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前后的感觉等。大便秘结难解,稠粘臭秽或夹有脓血,伴有实热脉证的,多属实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