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消

下消

病证名。①见《丹溪心法·消渴》。又称肾消消肾。《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本症多因肾衰不摄所致。主要症候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治宜滋肾固摄。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膵汤等方。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参见消渴条。②专指儿科三消之一,即消浊。详该条。

猜你喜欢

  • 鼻洞

    出《灵枢·忧恚无言》。即鼻孔。详该条。

  • 耳廓

    位于外耳道以外的全部耳壳的统称。由软骨及皮肤构成。又名耳壳。参见耳条。

  • 刺拐棒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 耳脓

    病名。《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聤耳条。

  • 烙铁

    器械名。为烙乳蛾、喉瘤之用。其烙头用铜或钢制成。有圆形、尖形、纵长方形、横长方形四种,连一烙柄。其中每种又分曲颈和直颈两种。

  • 理筋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用手指顺着筋脉缓缓地进行按压推移,反复多次。有舒理筋脉、畅通气血等作用。

  • 神效千槌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木鳖子五个,松香四两,铜录、杏仁各一钱,乳香、没药各二钱,蓖麻子(去壳)七钱,巴豆肉五粒。捣膏,浸凉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片,贴疮上。治疮疡疔毒初起,瘰疬,

  • 南星二陈汤

    《症因脉治》卷一方。胆南星、制半夏、茯苓、橘红、甘草、海浮石、香附。水煎服。治闪伤腰痛,痰涎停注者。若虚寒者,加生姜、肉桂;内热者,加栀子、黄柏;大便秘结者,加枳壳、玄明粉。

  • 拳手伤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十。即打伤。详该条。

  • 小眦赤脉传睛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小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外眦赤脉增多,横过白睛,可侵向黑睛,痒痛无时。古人认为小眦赤脉属心之虚火或三焦壅热,宜结合全身症情辨证论治。参见赤脉传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