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脉因证治>三十一消渴

《脉因证治》三十一消渴·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

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黄连花粉 人乳地黄汁 藕汁

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人参(五钱)石膏(一两)知母(六钱)甘草(三钱五分)

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大黄(四两)枳壳(二两)赤芍药(一钱)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茴香苦楝(炒) 五味

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黄柏(一斤,烧) 真蛤粉(一斤)

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芦根栝蒌根麦门冬知母竹叶牛乳生津甘露饮 已下出李。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黄连山栀黄柏知母(泻热补水)杏仁麦冬全蝎连翘白葵白芷归身 兰香(和血润燥)升麻柴胡(经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为末,舐之)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栝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黄连(入心) 牵牛(逐火)滑石(入肾)大黄(逐火)黄芩(入肺)薄荷(散热)

三黄 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黄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黄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

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兼服之、润之。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猪肚丸 治消中。猪肚(一个)黄连(五钱)麦冬(去心)知母栝蒌

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葛根丸 治肾消。葛根栝蒌(各二两)铅丹(二两)附子(一两,炮)

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栝蒌根(二两五钱) 胡粉(五钱)铅丹(五钱)泽泻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钱)甘草(炙,三两五钱)

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人参白术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山栀泽泻大黄(各五钱)连翘栝蒌根茯苓(各一两)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钱)寒水石(二两)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两)石膏(四两)

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