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科折衷>五脏补泻之法论

《幼科折衷》五脏补泻之法论·

洁古云∶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为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

肝乘心为虚邪,风热,煎大青膏,下大青丸。

脾乘心为实邪,泻利身热,泻黄散主之。

肾乘心为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按刘宗浓云∶乘者犹乘车之乘也。大抵五脏之病相乘伏匿,隐显莫测,以上俱言本病乘胜之道,故以五脏之治要附下,宜参考焉。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者心之母,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逆,此心病先来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肾逐其邪也,当退肾气、抑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心之虚实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而后阿胶散。

心乘肺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次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

肝乘肺为微邪,恶风眩目,昏愦喘嗽,羌活散主之。

肾乘肺为实邪,憎寒而嗽,清利,百部丸主之。

脾乘肺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参苓白术散主之。

凡肺之得病,先观心经之虚实。若心火炎上铄金,即当先抑心气后服肺药,若心气和更看脾脉,若脾气虚冷,即不能相生,而肺之生气不足则风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膈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

夫中焦热膈则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然后随其脉之寒热以治之,故有益心气、益脾气、通脾气三药,若诊其脉气,心脾两脏俱和而肺自生痰,则但察肺之虚实而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抽力少,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为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主之。

肺乘肝为贼邪,气盛则前伸,吹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

脾乘肝为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症,则别立法以治之。

肾乘肝为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知其病之所因,方可治疗。盖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今肝之得病,若非肾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来相攻,不得不详审而求之。故其来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先治其肾,滋其根也,然后审肝家本脏之虚实而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若湿,急食甘以缓之,实则泄下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泄泻白色,睡则露睛,白术散主之。

肝乘脾为贼邪,风泻而吐,茯苓半夏汤主之。

心乘脾为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

肺乘脾为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

肾乘脾为微邪,恶寒泄泻,理中汤之类。

凡脾之得病,先察其心肝两脏之虚实,根其源之所起,然后救疗。盖肝为脾之鬼,心为脾之母,肝气盛则鬼胜,心气亏则脾之生气不足,盛者抑之,亏则补之,所以有抑肝气、益心气两法。诊其脉,肝心两脏俱和,则是脾自生疾也,察其脉虚实而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经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退心火,是以水能制火也心乘肾为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汤主之。

肺乘肾为虚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汤主之。

脾乘肾为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主之。

肝乘肾为实邪,喘嗽皮湿身寒,百部丸主之。

本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为鬼贼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

又按刘氏云,五行之间惟有肾之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而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论者,肺肾是也。何则肺属金,应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

今肺之盛,其热之作也,气得热则上蒸于肺不能下,生于肾而肺受邪矣,急宜清凉以解之,使肺气温和,自能下生于肾,此肾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肾忽然受病者,不过脾之湿,刑于肾而生病,所以有解肺热、去脾邪两药,若脾肺两脏俱和而肾自生病,亦察其本脏虚实而治之。

【附方】

泻心汤 见热症内。

牛犀散 见目症内。

泻白散 见咳嗽症内。大青丸 见惊风症内。

泻黄散 见热症内。

安神丸 见疳积症(去山药)。

益黄散 见疳积症内。阿胶阿胶大力子 铃子杏仁糯米甘草导赤散 生地木通竹叶甘草羌活防风羌活白芷荆芥川芎地骨皮炙草连翘大腹皮鼠粘子柴胡百部百部麻黄杏仁参苓白术散 见诸泻症内。

泻青丸 见惊风症内。

利惊丸 胆草防风芦荟南星钩藤牙硝铁粉樟脑麝香青黛白术散 见热症内。茯苓半夏汤 白茯陈皮黄芩半夏甘草加姜煎葶苈丸 见咳嗽症内。

理丸中 见惊风症内。桂枝汤 见惊风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