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幼科折衷>热症

《幼科折衷》热症·

【总括】发热无过先有余,次传不足始成虚;身中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虚。

【脉法】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清冷也,小儿八九至为发热,浮大数风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内经》曰∶阳胜则外热,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阴阳相胜则寒热往来。

又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

又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其症已先见于面矣。(自批∶治六经热方∶治心热用泻心汤,治肝热用泻青丸,治脾热用泻黄丸,治肺热用泻白散,治肾热用滋肾地黄丸,治小肠热用导赤散。)夫热有轻重不同,有所谓翕翕发热者,若合羽取覆,其热在外属表,乃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宜发汗而散之。有所谓蒸蒸发热者,若熏蒸之气,其热在内,属里,乃阳气下陷而入阴中也,法当攻下以涤之。表症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是为半表半里之间,则表里俱发热而又轻于里,纯在表也。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夫小儿生禀纯阳,血气壮实,五脏易生热也,热各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焉。

潮热者或午时发热,或日晡发热,发时如潮水之应不差也。

伤寒论》云∶潮热实热也,当利大便。若虚症亦能潮热,必须进以温补之剂。脉实者宜大柴胡下之,脉虚浮数者百解散汗之,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以钱氏惊风丸、安神丸主之。

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宜进元戎四物二连汤。但夜间发热症候多端,先要辨其虚实,明其表里,方可投药,若概用元戎汤不妥。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叔和解之详矣。宜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食热者手心热,肚腹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积丸。

疳症者形瘦多渴,骨蒸盗汗,泻泄无常,肚大脚弱是也,宜胡黄连之类,当参看疳积门调治之。

壮热者一向不止,表里俱热,烦渴躁喘气粗,甚则发惊痫也,宜火府丹、通圣散。

烦热者心烦不安,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宜一粒金丹主之。

积热者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为甚,治法详伤积论中。

风热者呵欠面赤,风邪客于皮毛,入于脏腑,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素问》曰∶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宜清解散、犀角丸主之。

虚热者因病后发热无时,面色青白,困倦少力,泻泄多尿,虚汗自出,恍恍神慢者是也。

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皆虚则手足厥而身热也。宜服钱氏白术散或四君子汤,甚者宜行从治之法,以姜附之类佐之,经所谓甘温除大热是也。

变蒸热者,温温微热,气粗,惊,少吮乳,泻黄,上唇尖有水珠状是也,不必服药。如兼他症者当以所感之候略为和解。

癖热者,涎嗽饮水,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也,详在积聚门中矣。

寒热者,症如疟状,阴阳相胜也,详疟症篇。

血热者,《全婴方》云∶已午间热,遇夜则凉是也,服六合汤。

麻痘热者,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烦闷,咳嗽腰疼,呕吐作惊,腹痛自痢,中指鼻尖耳冷是也。

【附方】

泻心汤黄连一两为末,清水调服五分。

泻青丸 见惊风症内。

泻黄丸藿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泻白散 见咳嗽症内。

滋肾地黄黄柏知母桂枝导赤散 见惊风症内。

柴胡汤 见疟疾症内。

柴胡汤 见诸吐症内。

百解散 干葛麻黄黄芩桂枝赤芍甘草凉惊丸黄连防风川芎薄荷大黄胆草 蜜丸,青黛为衣。

安神丸 见疳积症内。

元戎四物二连汤当归芍药川芎黄连生地 胡黄连参苓白术散 见诸泻症内。

下积丸丁香砂仁巴豆使君子火府丹 生地木通黄芩甘草通圣散防风荆芥当归芍药薄荷黄芩连翘石膏滑石川芎麻黄桔梗朴硝 山栀大黄白术甘草一粒金丹人参犀角琥珀玳瑁防风茯苓冰片朱砂寒水石甘草米糊为丸,金箔为衣,麦冬汤下。

清解散防风天麻前胡茯苓桔梗枳壳细辛柴胡川芎甘草犀角犀角珍珠防风羌活茯神大黄天竺黄朱砂甘草立夏前宜服。

钱氏白术人参白术茯苓藿香干葛木香甘草四君子汤 见惊风症内。

六合汤当归川芎大黄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