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竹林女科证治>外感发热

《竹林女科证治》外感发热·

产后有外感发热者,盖临盆之际,露体用力,无暇他顾,此时或遇寒邪乘虚而入,感之最易。若见头痛、身痛、憎寒、壮热,或腰背拘急,脉见紧数,外感证也。然此外感随感随病,与正伤寒不同。故宜略加解散即痊。

勿谓新产之后,不宜表散,但当酌其虚实而分治之。如感邪气不甚虚者,宜三柴胡饮。若气虚脾弱者,宜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若肝脾肾三阴不足者,宜补阴益气煎。若虚寒之甚者,宜理阴煎。若强壮气实者,宜正柴胡饮。

若兼火盛而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饮。若风寒俱感,表里俱滞者,宜五积散。

柴胡柴胡(二三钱)白芍(一钱五分) 炙甘草陈皮(各一钱)生姜(三五片)当归(二钱,溏泄者,易熟地黄

水煎,温服。

如微寒咳嗽者,加半夏(制)一钱。

柴胡柴胡(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当归(二三钱)人参(二三钱)

水煎,温服。

如胸膈滞闷者,加陈皮一钱。

柴胡柴胡(一二钱)白术(蜜炙)当归(各二三钱) 熟地黄(三五钱)白芍(炒,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煎,温服。

寒胜无火者,减白芍,加生姜三五片,或炮姜一二钱,或再加桂枝一二钱;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二三钱;腰痛加杜仲(炒)一钱;头痛加川芎一钱;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补阴益气煎人参当归山药(酒炒,各二三钱) 熟地黄(三五钱) 炙甘草陈皮(各一钱)柴胡(一二钱)升麻(三五分)生姜(三五片)

水煎,温服。

如火浮于上,去升麻。无外邪,去柴胡

理阴煎

地黄(三五钱)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干姜(炒黄,各一钱)

水煎,热服。或加肉桂一钱。

若风寒外感,邪不深者,加柴胡一钱五分;若寒凝阴盛者,加麻黄(去沫)一钱;若外感寒邪,脉细,恶寒或背畏寒者,加细辛一钱,甚者再加附子一钱;腰腹疼痛,加杜仲(炒)、枸杞;腹胀滞痛,加陈皮木香

柴胡柴胡(一二钱)防风甘草(各一钱)陈皮(一钱五分)白芍(二钱)生姜(三五片)

水煎,热服。

头痛加川芎一钱;热渴加葛根一二钱;呕恶加半夏(制)一钱五分;湿胜加苍术(制)一钱;胸腹微滞加浓朴一钱;寒盛加苏叶一钱。

柴胡柴胡(二三钱)黄芩地黄陈皮(各一钱五分)白芍(二钱)甘草(八分)

水煎,温服。

内热甚者,加连翘(去心)一钱;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邪结在胸而痞满者,去生地加枳实(麸炒)

一钱;热渴加天花粉一钱,或葛根一钱;热甚加知母石膏

五积散当归麻黄(去节)苍术(泔制)陈皮(各一钱) 浓朴(姜制)干姜(炮)白芍枳壳(麸炒,各八分)半夏(炮)白芷(各七分)桔梗甘草茯苓肉桂人参(各五分)川芎(四分)姜(三片)葱白(三茎)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