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方集解>表里之剂第五

《医方集解》表里之剂第五·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

故采

[表里之剂第五] 大柴胡汤

(仲景)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呕而下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表证未除者,发热、头痛、胁痛、寒热仍在也;里证又急者,痞硬、燥渴、谵狂、便秘也。脉沉实为在里,弦数者邪在少阳也,洪者邪在阳明也。其呕而下利者,何亦用之?张兼善曰∶里虚者便虽难而勿攻,里实者虽吐利而可下,心烦喜呕,里热已甚,结于胃柴胡(八两)半夏(半升)黄芩芍药(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擘)枳实柴胡汤也。崔氏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能泻肝火,使木不克土);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周扬俊曰∶仲景于太阳入膀胱腑证,则有五苓散;少阳兼阳明腑证,则有大柴胡汤;皆表里两解之法也。昂按∶此乃少阳阳明,故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宜小承气汤,轻则大柴胡汤。或问大柴胡汤泻也,桂枝人参汤补也,何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张兼善曰∶下之早因作痞者,里虚协热而利也,以表里不解,故用桂枝人参解表和里;若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此为实,故当以大柴胡下之。陶节庵曰∶伤寒邪热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三焦俱伤,则痞满燥实坚全见,宜大承气汤;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宜调胃承气汤,加甘草和中,去枳朴者,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邪在上焦,则痞而实,宜小承气汤,去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若表证未除,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则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盖恐硝性躁急,故不轻

[表里之剂第五] 柴胡加芒硝汤

(仲景)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加芒硝汤主之(伤寒十三日,为再传小柴胡汤(见和解门)加芒硝六两此少阳、阳明药也。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利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伤寒潮热,为胃实,故宜下,故仍与柴胡汤以解少阳,加芒硝以荡胃热,亦与大柴胡两解同意。

[表里之剂第五] 桂枝加大黄汤

(仲景)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大实痛者(腹胀虽属太阴,若里证尚浅,腹满时痛,犹宜和桂枝汤见发表门,加大黄一两,芍药三两。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误下而作结胸,则邪在上,仍属太阳,今腹满而大实痛,则邪已入太又曰景之加大第传药汤不贻结

[表里之剂第五] 水解散

(《肘后》)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四两)桂心甘草(炙)白芍(二两)大黄黄芩(三两)此足太阳、阳明药也。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泻中下之热,甘草、白芍能调胃而和中。盖天行温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

[表里之剂第五] 防风通圣散

(河间)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便赤涩,疮疡(音羊)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惊狂谵妄,丹斑瘾疹(憎寒壮热,邪在表也;头眩目赤,风热上攻也;耳鸣口苦,邪在少阳也;便秘痔漏,热结大腑也;小便赤涩,热蓄膀胱也;疮疡痈肿,气血怫郁也;丹斑瘾疹,风热在胃也;手足螈、惊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栀(炒黑)大黄(加生姜、葱白煎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风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本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风至宝丹(喻嘉言曰∶此中风门中不易之专方也)。本方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连翘、石

[表里之剂第五] 葛根黄连黄芩汤

(仲景)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发热头痛,恶风自汗,所谓桂枝证也。此邪在表而反下之,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入里,遂协热而利致,葛根(半斤)甘草(炙)黄芩(二两)黄连(二两。)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加姜枣)。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表里之剂第五] 三黄石膏汤

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狂叫欲走,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三焦大热,谵狂鼻衄,身目俱黄,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陶节庵曰石膏(两半)黄芩黄连黄柏(七钱)栀子(三十个)麻黄淡豉(二合。)每服一两此足太阳、手少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内则表未除,欲发表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表邪

[表里之剂第五] 五积散

(《局方》)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香港脚肿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妇人经水不调(上证皆寒湿为病也)。

白芷陈皮浓朴(六分)当归川芎芍药茯苓桔梗(八分)苍术枳壳(七分)又法除桂、芷、枳壳、陈皮,余药慢火炒,摊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积散(用炒者,助其温散也)。有汗去苍术、麻黄,气虚去枳桔,加人参、白术,腹痛挟气加吴茱萸,胃寒加煨姜,阴证伤寒、肢冷虚汗加附子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里止痛,苍术、浓朴梗利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本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王海藏曰∶半夏方,通之沉迟误便是浮阴,急与五积散一服,通解表里之寒。若内有沉寒,必须姜附温之,若作热治而用凉药,则渴愈甚而躁愈急,岂得生乎。此取脉不取证也。按∶伤寒有舍证取脉者,又有舍脉取证者)。

本方合人参败毒散,名五积交加散。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表里之剂第五] 麻黄白术汤

(东垣)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吐痰唾沫,发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小腹急痛(东垣曰∶此宿有湿热伏于荣血之中,木火乘于阳道,为上盛,短气喘促,为阴火伤气,四肢痿弱,为肾水不足,青皮陈皮黄连(酒炒)黄柏(酒炒)甘草(炙)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参分)白豆蔻此足三阳、三阴通治之剂也。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而为病也。桂枝、麻黄解表祛风,升麻、柴胡升阳散火,黄连、黄柏燥湿清热,而黄柏又能补肾滋阴,吴萸尝有吴萸与五

[表里之剂第五] 参苏饮

(《元戎》)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运嘈烦,伤风泄泻;及伤寒已汗发热不止(发热头痛,外感也;咳嗽痰壅、呕逆泄泻,内伤也;已汗而热不止,阴虚也)。

人参紫苏干葛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七钱半)陈皮(去白)甘草枳壳(火,去人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溢饮身重注痛者,亦宜此方和解之。刘宗浓曰∶此出少阳柴胡例药,治感冒异气挟痰饮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谓参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尤能治虚热及吐衄便血,乃虚实表里兼治之剂,然不可过)。

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姜枣煎,名芎苏饮《澹疗》∶治伤风寒,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气涌(此或肺有实热,故去人参,加川芎,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也)。

[表里之剂第五] 香苏饮

(《局方》)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在。故东南卑湿之区,风气柔弱,易伤风寒,俗称感冒,受邪肤浅之名也。由鼻而入,在于上部,客于皮肤,故无六经形证,惟发热头痛而已;胸满嗳气恶食,则兼内伤也。轻为感冒,香附(炒)紫苏(二钱)陈皮(去白。一钱)甘草(七分。)加姜、葱煎。伤食加消导药汗加麻黄、干姜,伤风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表里之剂第五] 茵陈丸

(《外台》)治时气、瘴气,黄病,疟,赤白痢等证。

茵陈栀子鳖甲(炙)芒硝(二两)大黄(五两)常山杏仁(炒。三两)巴豆(一应,再服此足太阳、太阴、阳明、厥阴药也。栀子、淡豉,栀豉汤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解肌;大黄、芒硝,承气汤也,可以荡热去实;合茵陈可以利湿退黄(三药名茵陈汤,治黄正药),加巴豆大热以祛脏腑积寒,加鳖甲滋阴以退血分寒热。此方备汗吐下三法,故能统治诸

释意:

◎方名:大柴胡汤(表里之剂)

总结:少阳阳明解表攻里

编号:001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枳实、大黄、白芍

主治:1.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2.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

3.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

归经:此足少阳阳明药也。

方义:(1)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

(2)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

炮制:大枣擘,大黄酒浸。

来源:仲景

◎方名:柴胡加芒硝汤(表里之剂)

总结:少阳阳明解表攻里

编号:002

组成:小柴胡汤加芒硝

主治:(1)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

(2)此本柴胡证,知医以圆药下之,非其治也。

(3)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加芒硝汤主之。

归经:此少阳阳明药也。

方义:(1)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利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故仍与柴胡汤以解少阳。加芒硝以荡胃热。

(2)亦与大柴胡两解同意。

来源:仲景

◎方名:桂枝加大黄汤(表里之剂)

总结:太阳太阴解表攻里

编号:003

组成:桂枝汤加大黄﹑芍药

主治: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大实痛者。

归经:此足太阳太阴药也。

方义:(1)误下而作结胸,则邪在上,仍属太阳。今腹满而大实痛,则邪以已入太阴。

(2)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故用桂枝以解未尽之表邪,加大黄以下内陷之邪热。

来源:仲景

◎方名:水解散(表里之剂)

总结:温疫表里两解

编号:004

组成:麻黄﹑桂心﹑甘草﹑大黄﹑黄芩、白芍

主治: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义:(1)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泻中下之热,甘草﹑白芍能调胃而和中。

(2)盖天行温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故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伤寒之治法也。

炮制:甘草炙。

来源:肘后

◎方名:防风通圣散(表里之剂)

总结:表里俱实

编号:005

组成: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大黄、芒硝、山栀子、滑石、桔梗、石膏、黄芩、连翘、当归、川芎、白芍、白杧、甘草、生姜、?白

主治:1.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

2.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

3.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气。

4.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5.疮疡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

6.手足瘛瘲,惊狂谵妄,丹斑瘾疹。

加减:(1)白利去硝黄。

(2)自汗去麻黄,加桂枝。

(3)涎嗽加姜制半夏。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

方义:(1)防风﹑荆介﹑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为之患,肝木受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白杧健脾而燥湿。

(2)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不下伤里也。

变化方:(1)本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风至宝丹。

(2)本方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

炮制:大黄酒蒸,山栀炒黑。

煎服法:加生姜﹑?白煎。

来源:河间

◎方名:葛根黄连黄芩汤(表里之剂)

总结:太阳阳明解表清里

编号:006

组成: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主治: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义:(1)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端,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调胃气。

(2)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

炮制:甘草炙。

煎服法: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加姜﹑枣。

来源:仲景

◎方名:三黄石膏汤(表里之剂)

总结:发表清里

编号:007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麻黄、淡豆豉、石膏

主治:1.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狂叫欲走,烦燥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

2.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三焦大热,谵狂鼻衄,身目俱黄,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

归经:此足太阳手少阳之药也。

方义:(1)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内则表未除,欲发表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而以麻黄﹑淡豆豉发散表邪,石膏体重,泻胃火,能解肌。

(2)亦表里分消之药也。

煎服法:每服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细茶一撮,煎热服。

来源:陶华

◎方名:五积散(表里之剂)

总结:发表温里

编号:008

组成:麻黄、白芷、干姜、肉桂、苍杧、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甘草、桔梗、枳壳、生姜、?白

主治:1.治少阴伤寒。

2.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

3.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

4.脚气肿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

5.妇人经水不调。

加减:(1)又法:除桂﹑芷﹑枳壳﹑陈皮,余药慢火炒,摊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积散。

(2)有汗去苍杧﹑麻黄。

(3)气虚去枳﹑桔,加人参﹑白杧。

(4)腹痛梜气加吴茱萸。

(5)胃寒加煨姜。

(6)阴证伤寒,肢冷虚汗,加附子。

(7)妇人调经,加醋艾。

归经: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

方义:(1)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

(2)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杧﹑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

(3)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祛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变化方:本方合人参败毒散,名五积交加散,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煎服法:(1)加姜﹑?煎。

(2)又法:除桂﹑芷﹑枳壳﹑陈皮,余药慢火炒,摊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积散。

备注:肉桂(重表者用桂枝)

来源:局方

◎方名:麻黄白杧汤(表里之剂)

总结:解表清里补中

编号:009

组成:青皮﹑陈皮﹑黄连﹑黄柏﹑甘草﹑升麻﹑柴胡﹑桂枝﹑人参﹑黄耆﹑苍白杧妳厚朴﹑猪苓茯苓﹑泽泻﹑吴茱萸﹑白豆蔻﹑炒曲﹑麻黄杏仁

主治:1.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

2.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吐痰唾沫。

3.发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

4.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小腹急痛。

归经:此足三阳三阴通治之剂也。

方义:(1)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而为病也。

(2)桂枝﹑麻黄解表祛风。升麻﹑柴胡,升阳散火。黄连﹑黄柏,燥湿清热;而黄柏又能补肾滋阴。蔻﹑朴﹑青﹑陈利气散满;而青﹑柴又能平肝;蔻﹑朴又能温胃。杏仁利肺下气;神曲化滞调中;吴萸暖肾温肝;参﹑耆﹑甘草﹑苍白二杧补脾益气;二苓﹑泽泻通利小便,使湿去而热亦行。

(3)方内未尝有通大便之药,盖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矣。

炮制:黄连﹑黄柏酒炒,苍杧泔浸,甘草炙,白杧土炒,麻黄不去节,杏仁研。

煎服法:分二服。

来源:东垣

◎方名:参苏饮(表里之剂)

总结:外感内伤

编号:010

组成: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主治:1.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运嘈烦,伤风泄泻。

2.及伤寒汗已,发热不止。

加减:(1)外感多者去枣,加?白。

(2)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

(3)泄泻加白杧﹑扁豆﹑莲肉。

归经:此手足太阴药也。

方义: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变化方: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姜﹑枣煎,名芎苏饮,治伤风寒,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气涌。

炮制:半夏姜汁炒,陈皮去白,枳壳麸炒。

煎服法:每五钱加姜﹑枣煎。

来源:元戎

◎方名:香苏饮(表里之剂)

总结:外感内伤

编号:011

组成:香附、紫苏、陈皮(去白)、甘草、生姜、大枣

主治:1.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

2.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

加减:(1)伤食加消导药。

(2)咳嗽加杏仁﹑桑皮。

(3)有痰加半夏。

(4)头痛加川芎﹑白芷。

(5)伤风自汗加桂枝。

(6)伤寒无汗加麻黄﹑干姜。

(7)伤风鼻塞头昏,加羌活﹑荆芥。

(8)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归经:此手太阴药也。

方义: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炮制:香附炒,陈皮去白。

煎服法:加姜﹑?煎。

来源:局方

◎方名:茵陈丸(表里之剂)

总结:汗吐下兼行

编号:012

组成:茵陈﹑栀子﹑鳖甲﹑芒硝﹑大黄﹑常山﹑杏仁﹑巴豆﹑豉

主治:治时气瘴气﹑黄病痎疟﹑赤白痢等证。

归经:此足太阳太阴阳明厥阴药也。

方义:(1)栀子淡豉,栀豉汤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解肌。

(2)大黄芒硝承气汤也,可以荡热去实。合茵陈可以利湿退黄。

(3)加巴豆大热,以祛脏腑积寒。加鳖甲滋阴,以退血分寒热。

(4)此方备汗吐下三法,故能统治诸病。居平当预合之,以备缓急,虽云劫剂,实佳方也。

炮制:鳖甲炙,杏仁炒,巴豆去心皮炒。

煎服法: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应,再服一丸。不应,可作煎剂投之。老幼量意加减。

来源: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