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学正传>HT逆

《医学正传》HT逆·

韵书∶HT 与KT 通,气上逆作声之名也。古方皆以KT 为咳逆,诸书又多误以咳嗽为咳逆,孙真人又误以哕为咳逆,亦有书为吃逆者,皆误也。KT ,于立切。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丹溪曰∶KT ,病气逆也,以其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之名也。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为元气之贼。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损伤则木来侮之矣,谓之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之势,故其气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者见此似为危证。根据正法而治之者,尚不能保其一、二,而况误医者乎。虽然,亦有因实而为KT 者,不可不审。或因饮食太过,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得伸越者。有为伤寒热病,阳明内实,过期而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KT 者。凡若此者,皆实证也。医者宜专心致意,察审虚实而调治之,不可妄为处治,以夭人之天年也,幸甚。

脉法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难治。脉结或促或微,皆可治。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

方法

丹溪曰∶大率有痰,有气虚,有虚火上冲,视有余不足治之。痰与食在上者吐之,人参芦、稀涎散之类。

不足者补之,人参白术煎汤下大补丸。

痰用陈皮半夏,气虚用人参白术,阴火用黄连黄柏滑石,或吐或补,随证施治。

KT 逆自利,滑石甘草黄柏、芍药、人参白术陈皮,加竹沥服。

痢疾发KT ,用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频服,自止。

(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条)

陈皮竹茹汤(活人) 治伤寒余热未解,气虚发KT 。甘草(炙,一钱)人参(二钱)陈皮(去白,三钱) 青竹茹(四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橘皮半夏生姜汤 治气虚有痰发KT 。陈皮半夏生姜人参通草(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六君子汤(局方) 治痰挟气虚发KT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丹溪活套)云∶凡伤寒发KT 有四证,不可不辨。有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续而发KT 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加生脉散、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KT 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而愈。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又发KT 者,宜小陷胸汤,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治水寒相搏发KT ,大妙。有传经伤寒热证,医者误用姜、桂等热药,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为咳逆者,宜用黄连解毒、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祖传方)

灸咳逆法∶乳根二穴,直乳下一寸六分,妇人在乳房下起肉处陷中,灸七壮即止,其效如神。

又气海一穴,直脐下一寸半,灸三七壮,立止。

(医案)

东阳李氏子,病伤寒阳明内实,医与补药治而成发KT ,十日后召予。诊其脉长而实大,与大承气汤大下之,热退而KT 亦止。

盘松周氏子,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KT 连声不绝。举家 徨,召予诊其脉,六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气汤作大剂,加炮附子一钱,一日三帖,兼与灸乳根、气海三处,当日KT 止,脉亦充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