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王旭高临证医案>黄胆门

《王旭高临证医案》黄胆门·

王 两目身体皆黄,小便自利色清。此属脾虚,非湿热也,名曰虚黄。

黄 (一两)白芍(三两) 伏苓(二两)地肤子(二两)

酒浸服。

周 伏暑湿热为黄胆,腹微痛,小便利,身无汗。用麻黄连赤小豆汤表而汗之。麻黄连翘杏仁淡豆豉茵 草 赤苓 川朴枳壳通草神曲(炒)赤小豆一两,煎汤代水。

朱 湿热内走太阴,遍体发黄,肌肤粟起,小便黄赤。与茵栀子柏皮汤。

连翘赤苓大黄泽泻黑山栀黄柏淡芩通草

曾 脉形乍大乍小,面色暗晦不泽,似有一团阴气阻遏于中。苔黄而湿,腹满足肿,小便黄赤,又有湿遏热伏之形。色症合参,是属女劳黑疸。变为腹满,在法难医。姑拟泄肾热以去脾湿,仿《金匮》法。冬瓜皮 桑白皮地骨皮姜皮黄柏川朴茵陈大麦柴煎汤代水。

施 三疟止而复作,腹满平而又发。今目黄脉细,面黑溺少,防延黑疸。然疸而腹满者难治,姑与分消。

附子大腹皮陈皮麦芽绵茵 赤苓滑石焦山栀通草栝蒌皮

渊按∶疸而腹满,前人未言其故。余谓肝脾脏气两伤,木土相克也,故难治。

又 面色黎黑,腹满足肿,脉沉而细。此脾肾之阳不化,水湿阻止于中,证势甚重。且与通阳燥湿。

四苓散加肉桂、川朴、陈皮大腹皮、焦六曲细辛香橼皮、麦芽

黄 面黄无力,能食气急,脱力伤脾之证也。用张鸡峰伐木丸。

皂矾(一两,泥土包固,置糠火中,煨一日夜,取出,候冷,矾色已红,去泥土净)川朴(五钱) 茅术(一两,米泔浸,切,炒) 制半夏(一两)陈皮(二两,盐水炒)茯苓(一两) 炙甘草(五钱)

共研细末,用大枣肉煮烂为丸。每服二钱,开水送。饮酒者酒下。此方颇效。

仁渊曰∶黄胆亦湿热郁遏之病,与伏暑、疟疾同一来路。古人谓如 酱,湿热壅遏不泄所致。但有阴黄、阳黄、女劳、谷、酒之分。同是湿热,阳黄则黄色鲜明,脉大口渴,其证多实,治如茵 五苓、平胃、栀子柏皮等,甚则茵大黄之类,开化中宫,分泄湿热,从小便而出,其黄自退。阴黄则脾肾阳气素虚,不能升化其邪,黄色暗晦,脉细皮寒,口不渴,分化湿热,宜佐通阳理脾,如茵 五苓佐理中、真武之类。谷疸则食伤脾胃,酒疸则酒伤肺脾,皆湿热阻而不化,各有所主。女劳黑疸,最为难治,乃内伏湿邪,更伤女劳而得,肾精大伤,根本已坏,湿热之邪深伏厥、少,正气不能胜任故也。又有虚黄一证,并非黄胆,乃中虚木胜,土色发见于外,其黄色淡白,小便不变,脉弱口淡,能食而无力,俗名懒黄,乃劳倦内伤之症,宜崇土疏木,调补中气,如补中益气之类。诸黄证虽以分泄湿热为主,尤须察其阴阳虚实,有无兼证而调之,始为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