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儿科要略>第三节 痢疾述要

《儿科要略》第三节 痢疾述要·

甲、概况 痢疾亦称滞下,以大便下粘液之物,里急后重,滞而不畅 也。下赤色者,谓之赤痢,下白色者,谓之白痢,赤白兼下者,谓之赤白痢。通常下痢,大都赤白兼有,下 纯白或纯赤者则较少也。痢疾之轻者,粪中杂痢,次数不多,滞急之状,亦不甚剧;痢疾之重者,纯痢无粪, 日夜临圊常数十百次,欲下则滞痛甚剧而终于所下无几。又痢疾之轻者,常发于秋初,痢疾之重者,多 发于秋深,然痢疾之重轻,犹未可全恃乎此以为断也。痢疾之出入,恒在发热之甚否,其有初起发热而入后渐 减渐无者。纵腹痛滞下,次数极多,证状虽剧,必有可愈之道。若身热渐发渐高,旋退而又增,纵腹痛尚缓, 次数尚少,证状虽差,必有危险之虞,此昔人所以有热不休死不治之说也。又痢疾之不能饮食者谓 之噤口痢,亦属重证,偏实者为肠胃灼热所致,偏虚者为津液枯涸所致。久痢不止而不食者,常为不治。痢 之时止时作者谓之休息痢,虽非危证,然常经年累月而不愈,多由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舍不去所致, 若不谨慎调摄,恐其永成痼疾,皆不可以不慎也。痢疾之起源,虽由时令之偏,口腹感染所致,然必肠 中传化失职,湿热内伏先为其因,以致时邪乘之,津液受伤,遂变化为痢,成此奔迫下注之状。所以腹痛滞 下者,以湿邪胶结,气不足以引之外达,气欲行而难行故痛,湿欲去而又留故滞也。大抵湿热之邪伤其气分 者,则腐化而为白痢,湿热之邪伤其血分者,则下溃而为赤痢,气血俱伤者,赤白皆齐下。然肠中迂回细 小之地,病则气血未有不并伤者,故患痢者亦以赤白兼下为多。休息痢疾,则以瘀热留伏于膜油隐匿之地 ,蒸腐日久,不复能分赤白,故多见似冻之浊物,泄下后则外结灰色之衣而已。此外有肠中发赤发肿,以致 溃烂脓血者,谓之脓血痢,亦有仅见纯血者,谓之纯血痢。然脓与血不必仅见于痢疾,如肠痈、肠风及泄 泻等证中,亦多有之,固不可混统指为痢疾,以致临证贻误也。

乙、治法 痢疾初起,概忌止涩而宜通利。盖痢为肠腑之病,湿热之 邪,非通利不能引之外出也。惟通利之法,约有数端,热重者通之以苦降,湿重者通之以分利,滞甚者通之以 攻下,而初起尚有粪便未尽化痢者,则宜以消食行滞之法为之治,更不必先用苦降也。至于痢疾经久,确为滑 脱不禁,无滞下急痛之实象而有肠腹 痛之虚象者,乃可以言止涩。故通因通用之法,治痢之新病而实 者也,塞因塞用之法,治痢之久病而虚者也。治赤痢宜和血,治白痢宜调气,赤白痢下,和血调气。通治方 有芍药汤,赤白皆治,气血并顾,为痢疾初起之主方。惟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间者,可用神曲、焦 楂肉、焦麦芽槟榔陈皮枳壳之类以消食行滞,不必作痢治,而胃气一醒,腑气一通,痢疾竟有消灭 于无形者。若滞下甚急,身热亦壮,来势颇盛者,则不能不专作痢治矣。凡痢之热重积多,滞下不畅者宜木 香槟榔丸;痢之湿与热俱重,须祛湿行滞并行者,宜枳术导滞丸;痢之热甚渴甚后重滞下者,宜白头翁汤;

白痢之偏于热者,宜芍药汤加杏仁桔梗;偏于湿者宜胃苓汤加木香砂仁;偏于虚寒者宜二陈汤加炮 姜、焦术、浓朴、木香砂仁;日久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者,宜附子理中汤;气虚滑脱不禁者, 宜用人参、黄 以补气,御米壳以固肠;由白痢而变赤白者宜戊已丸;赤痢之偏于热者,宜白头翁汤加黄 芩炭、槐花炭;偏于湿者,宜苍术地榆汤;偏于虚寒,服凉药而下愈甚者,宜四君子汤加木香、肉豆蔻、炮姜炭地榆炭;赤痢久而不止,虚而欲脱者,宜八珍汤加黄 、升麻之类;手足厥冷,脉渐微细者,宜附子理中汤;休息痢疾,通治方宜驻车丸;气虚者加补中益气汤;单方用龙眼肉一枚包苦参子七粒,日日吞之, 颇为有效。凡休息痢之积滞未清者,宜香连丸加白术枳实等以消其滞,积滞已清者,宜人参黄 加椿根白 皮、御米壳之类以塞其脱。由下痢而转下脓血者,宜阿胶梅连丸、黄连阿胶汤;虚者宜纯阳真人养脏汤;

纯血痢之稠浓鲜红而多者属热,宜用黄连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类;稀 淡色瘀而少者属寒,宜黄土汤。至时时便血,随感随发,血清而色鲜,下则四射如溅者,是为肠风便血;

下脓血而腹皮肿胀,按之则痛转侧不便者,是为肠痈。此均非痢疾而有似于痢,临证时不可不细辨之。总之 治痢之大要∶一曰初起忌温补而宜通利,盖通利则肠中胶结之邪热可去,而温补则使热愈盛使气愈滞,必至 变坏;二曰宜通利而不宜急下,盖邪热胶结,类乎沟渠之壅塞,惟宜磨凿疏通,庶可逐渐打开,若急下则徒 损胃气,无济于事也;三曰不可妄用发表,盖痢疾邪在于肠,非发表所能开泄,即有身寒发热者,乃内毒熏 蒸,自内达外,固非表邪使然也;四曰不可过于分利,盖分利乃止泻之法而非治痢之道,过于分利,湿邪虽 去而津液受伤,必致缠绵不已也。至于小儿患痢,尤多过贪口腹,及恣食瓜果生冷,积滞不行而致,若用止 涩之法,最足贻误大事。此皆不可不知者也。

附方

(一)芍药汤 治痢下脓血,及后重窘痛。白芍(炒,二两)当归黄连(炒)黄芩(炒。各五钱)槟榔木香甘草(炙。各三钱) 每服五钱,清水煎服。

(二)木香槟榔丸 治一切滞气,心胸腹胁痞满,二便涩滞。木香槟壳枳壳(麸炒)青皮陈皮莪术(煨切)黄连(同吴 茱萸炒。各一两)黄柏(酒炒)香附(醋炒)大黄(酒蒸。各三两) 牵牛头末(四两)

研为细末,朴硝泡水和丸,如豌豆大。

(三)枳术导滞丸 治脾胃困于湿热,不得运化,胸闷腹痛,积滞泄泻。枳实(五钱)白术(土炒)黄芩(酒炒)茯苓黄连(姜汁炒。各三钱) 泽 泻(二钱)神曲(五钱)大黄(一两)

共研细末为丸。

(四)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利,下重及下利,脉沉弦,渴欲饮水者。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五)胃苓汤 见第七章第三节。

(六)二陈汤 见第六章第三节。

(七)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八)戊己丸 治脾胃受湿,下痢赤白,腹痛,米谷不化。

黄连吴茱萸白芍药(各等分)

研末和丸。

(九)苍术地榆汤 治脾经受湿下血。苍术地榆(十)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一)八珍汤 见本章第二节。

(十二)驻车丸 治阴虚发热,下利脓血,及休息痢。阿胶(捣碎,蛤粉炒成珠为末,以醋熬成膏,十五两)黄连(一斤十四两)当归(十五两)干姜(十两)

研为末,捣筛,醋煮阿胶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余丸。

(十三)补中益气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十四)香连丸 见第四章第一节。

(十五)阿胶梅连丸 治阴虚下痢,至夜发热。阿胶黄连(各三两)乌梅黄柏(炒黑)赤芍当归(炒) 赤苓(各一两五钱)干姜(一两)

研为细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余丸。

(十六)黄连阿胶汤 治久痢不止。黄连(炒)阿胶(炒)党参白术茯苓(各一钱)干姜(炒)甘草(灸。

各五分)木香(七分)乌梅(三个)

生姜大枣,清水煎,食前服。

(十七)纯阳真人养脏汤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便脓 血,或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及脱肛坠下,酒毒湿毒便血。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木香(各一两六钱)甘草肉桂(各八 钱) 肉豆蔻(五钱) 御米壳(三两六钱)诃子肉(一两二钱)

每服四钱,清水煎服。

(十八)黄土汤 治吐血衄血,先便后血,及妇人血崩,产后下痢。

灶中黄土甘草(炙) 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十九)痢疾初起方(自制) 治肠胃积滞,湿热熏蒸,身热,赤白痢下,腹痛滞急。

川朴黄芩(炒)白芍郁金槟榔青皮神曲银花 加左金丸。清水煎服,咳嗽不爽,兼须开肺者加桔梗前胡赤多于白者加当归炭、槐花炭、淡芩、银花 俱炒炭用;口渴甚者去川朴、加芦根、藕汁;小便少者,加赤苓、泽泻

(二十)痢疾热重方(自制) 治痢疾身热不退,腹痛滞急,恶心拒食。黄连竹沥半夏白芍石莲肉 粉菖蒲羚羊角枳实淡芩炭 银花炭 花槟榔佩兰服药后动恶心者,细呷玫瑰花露一杯以定之。

(二十一)陈莱菔莱菔菜经风霜雨雪后,晒干收藏,小儿患痢疾,可取用数钱,加生姜一二片 煎汤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