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灵枢悬解>热病八十

《灵枢悬解》热病八十·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肺主皮,开窍于鼻,肤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若苛恙见于轸鼻之间,轸、枕同,即头后枕骨。则索皮于肺。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唇口嗌干,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身体燥涩,倾倚无力,热而烦悗,唇口嗌干,此脉病也,故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若肤胀口干,身寒汗出.则索脉于心。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肾水泛滥而刑心火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若骨病不食,啮齿耳青,则索骨于肾。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肾水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若目眦青,则索肉于脾。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面青脑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四肢厥逆。若筋躄目浸,眼泪浸淫,则索筋于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横塞而刑肝木也。

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瘛,筋急,疭,筋缓。余义同上文。瘛,音炽,疭,音纵。

热病头痛颞颥,目掣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颞颥,即鬓骨,位当足少阳之脑空。目掣脉痛,目系急缩,抽掣作痛也。厥热病者,邪热上逆之病也。于其腧者,体重取脾腧之太白,肠热取肠腧之三间也。及下诸指间,谓足经诸指之穴也。索气于胃络,得气者,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索之于此,而得脾气也。足少阴、太阴之脉,自足走胸,挟脐上行,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足少阴之涌泉,与足太阴之阴陵泉。足少阴、太阴之脉,皆上络咽喉,故针嗌里,嗌里者,任脉之廉泉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

气口静,人迎躁者,阴虚而阳盛也,故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虚。身热甚,阴阳皆静者,所谓病热而身脉静也。《素问·阴阳应象论》语。勿刺者,以其有死征也。其可刺者,而不得汗出,则泻其热以出其汗。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七日、八日,经尽表解之期,脉口动喘而短者,阴气非衰,热欲泄而未能,是其汗且自出,但须待时耳,故急刺之,以泻其热而出其汗。手大指间,手太阴之少商也。鱼际、太渊,手太阴穴。大都、太白,足太阴穴。泻之则热去,泻其阳也。补之则汗出,补其阴也。内踝上横脉,足太阴之三阴交也。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勿肤刺。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勿肤、腠刺者,亦以其有死征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阴脉之极,阴气绝也。阳脉之极,阳气亢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中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阳亢阴枯,则死。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齘,音介。

腰折,瘛疭、齿噤齘,痉之证也。牙闭曰噤。切齿曰齘。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傍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二,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两手外内侧各三,外侧,太阳之少泽,少阳之关冲,阳明之商阳,内侧,太阴之少商,厥阴之中冲,少阴之少冲,左右共十二穴。五指间各一,太阳之后溪,少阳之中渚,阳明之三间,少阴之少府,手太阴、厥阴本节后无穴,四经左右共计八穴。足亦如是,太阳之束骨,少阳之临泣,阳明之陷谷,太阴之太白,足厥阴本节后无穴,少阴入足心,不行于指,四经左右共计八穴。头入发一寸傍三,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天也,左右共六穴。更入发三寸傍五,足少阳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左右共十穴。耳前后口下各一,耳前,足少阳之听会,耳后,足少阳之完骨,口下,任脉之承浆,项中一,督脉之痖门,左右前后共六穴。巅上一,督脉之百会也。囟会一,督脉穴。发际二,前发际,督脉之神庭,后发际,督脉之风府,前后共二穴。廉泉一,任脉穴。风池二,足少阳穴。天柱二,足太阳穴。共计五十九穴。此与《素问·水热穴论》热病五十九腧穴多不同,另是一法。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首六句与《素问·刺热》同。此段旧误在寒热病。先起于阳五句,在本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