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颧骨疔、赤面疔。多因胃经积火成毒而生。不论左右,初如粟米色黄,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刃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外治法同疔疮。
见《药材学》。为木槿子之别名,详该条。
金代医官职称。为御药院低等医官,官阶从九品。参见御药院条。
指病因病理均属寒而表现出热的假象。参见真寒假热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腹痈、肚痈。指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之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体弱者减
病证名。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发于右侧肢体者称右痪。属于中风的范围。《素问·大奇论》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而中,治以四物汤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大戟之别名,详该条。
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
劳复证之一。《诸病源候论·温病劳复候》:“谓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参见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条。
【介绍】:见孙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