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结

阴结

病证名。①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稿,此阴虚而阴结也。故治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八味等丸俱妙。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亦有以寒秘、气虚秘湿秘等归为阴结。《证治汇补·秘结》:“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者,黄芪建中汤。”《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冷闭名阴结。”参见大便秘结、寒秘、气秘、湿秘、虚秘各条。②脉象名。《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猜你喜欢

  • 肉疙瘩

    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等处。皮损高突不平,逐渐

  • 外科证治准绳

    见疡医证治准绳条。

  • 坚成

    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金运太过的名称。《素问·五常政大论》:“金曰坚成”,又“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

  • 痈疽顺证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其表现为:疮疡从小而大,疮顶高突,焮赤疼痛,根脚不散;已成则顶高根收,皮薄光高,易脓易腐;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已脱,肿消痛

  • 胆实多卧

    证名。又称胆热多睡。《张氏医通》卷九:“胆实多卧,热也,酸枣仁一两,生为末,茶清调服。”参见胆热多睡、嗜卧等条。

  • 香附旋覆花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生香附、旋覆花(绢包)、苏子霜、茯苓各三钱,陈皮二钱,半夏、薏苡仁各五钱。水煎,分三次服。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如疟者。若腹满加厚朴;痛甚加降香末。

  • 生料四物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当归、防风各半两,黄芩一钱半。为粗末,水煎服。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

  • 鹳口疽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锐疽、尾闾发。此证生于尻尾骨(即尾骨)尖处,由三阴亏损,督脉经浊气湿痰流结而成。初起形似鱼肫(chún音纯,即鱼胞),色赤坚痛,溃破后口若鹳咀,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

  • 陈文中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居江苏涟水十五年,涟人皆称之为宿州陈令。以擅长医术闻名,精通内、儿等科,尤精于小儿疮疹,诊治多收显效。著有《小儿病源方论》(12

  • 本草汇纂

    药物学著作。3卷。清·屠道和撰于1863年。本书收载药物500余种,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平补、温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等31类,又续增二品(类)。附录为日食菜物及脏腑主治药品。本书系参考多种本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