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针灸大成条。
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眼白人浑黑,见物依旧,毛发直如铁条,虽能饮食,不语如醉,名曰血溃。用五灵脂为末,二钱,酒调下。”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称滚筋。两臂前平举,取阳掌(掌心向上)或阴掌(掌心向下)势,迅速翻掌,反复行之。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见该条。
病证名。①指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种噎证。《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胸侧部,腋前皱襞直下,第三肋间隙中。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以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证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指肺热炽盛,痰壅气升所致的哮吼。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症见哮喘痰鸣,烦热燥渴等。治宜清肺泄热,佐以顺气化痰,如桑白皮汤、白虎汤加黄芩、枳壳、栝蒌等药。《鸡鸣录·哮喘》
见《湖南野生植物》。为蕨根之别名,详该条。
即脾胃虚寒吐,详该条。参寒吐条。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见表),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症。《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