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陈文中条。
即儿脐出血。详该条。
证名。指婴儿饮乳过多而溢出的症状。亦称呕乳。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停积成痰而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痰积腹痛之症,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痰积腹痛,下白物,时眩,喜热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疖,见该条。
隋唐时期医药机构的职称。隶属于太医署。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共2人。参见药园条。
小儿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暑为阳邪,故感暑而病者,可见高热口渴等;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腠理开而多汗。汗出太多,则气亦随之消耗,气耗轻者,使人少气,倦怠;
证名。指痧胀刮、放后余毒未尽,留于气分、血分聚结成块作痛。《痧胀玉衡·痧块》:“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食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