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悬痈。详该条。
证名。见《金匮翼·胁痛统论》。多由房劳伤肾,气虚血涩所致。《不居集·胁痛》:“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治宜补肾、培益气血。如大补元煎、小
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宜消积导滞,可用紫沉丸,或用木香槟榔等分为末调服。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垂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樟木。详该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指在疾病情况下,若胃气尚存,则虽病较沉重但尚不致危殆死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由于胃气的有无,不仅表现于能否进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指小儿因疳而致的癖疾,疳、癖并存之证。癖块潜匿于右胁下,其状如梳,触之隐痛。兼见肌肉不生,渐成羸瘦,或作潮热,肚腹渐大。治宜消疳化癖。
①证名。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泛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