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点烙法及服人参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指妊娠中期或晚期出现胎忽乱动,腹痛等症状。但脉象无分娩症候者。①《女科经络》卷五:“有一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便生。名曰试胎。非当产也。”②唐桐园《大生要旨》二卷:“受胎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胎忽乱动
空窍,即孔窍。指邪气侵害口、鼻、耳、目等器官所发生的病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病证名。指痰水内结,阴气上逆的头痛。《外台秘要》卷八:“痰厥头痛方: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载不已,久连脑痛。”《
病证名。《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夫小儿肺脏壅滞有热,上攻于脑,则令脑热也。”脑热则引起鼻干,口渴,心烦,不寐等。宜以清热养液为治。
①音钗(chài)。同瘥。病愈。《备急千金要方》:“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差耳。”②音叉(chā)。①病情减轻。《素问·风论》:“肺风……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②较、尚可。《梦溪笔谈》:“凡合血
病位在内的疾病,用内服药消除之。《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温壮者,由腑脏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条。
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翳一颗,失治,其翳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翳之奇恶者,故称疔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钉翳条。
经穴名。代号LR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股骨内上踝上4寸,当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一说“在股内廉膝上三寸,横直阴市”(《针灸集成》)。布有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深层外侧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