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斑蝥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末清初医生。字元素。钱塘(今杭州)人。南京太医院医士,公元1656年寓居嘉兴。著名文学家朱彝尊间访之。李氏撰注《本草经》,多有新义。如认为吉贝子不宜久服,娓娓数百言。朱妻病热20余日,诊为
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立,谓确立、独立或健全。《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即狗舌草,详该条。
病名。指痢疾之由感受寒湿而致者。《症因脉治》卷四:“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治疗如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
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引起的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选用四逆汤、生硫黄丸、灵液丹、丁附汤等方。参见胃寒
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经水》。即手厥阴心包经,见该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方。轻粉、乳香、松香各等分。为细末,香油调稠,用夹纸一面以针密刺细孔,将药夹搽纸内,先以葱汤洗净患处,将药纸有针孔一面对疮贴之,三日一换。治臁疮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