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

病证名。①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治宜滋阴养血或养血益气。②专指小儿血虚引起的发热。其症午后热甚,烦躁不安,两颐淡红,面唇淡白,毛发枯黄,形瘦神疲,大便艰涩难出,脉来大而无力。治宜补血以退热。用四物汤,热甚另加生地(《幼科铁镜》)。

猜你喜欢

  • 成和大夫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卧胎

    病名。即胎不长。《济阴要略》:“按荫胎者,由于妊母体质素怯,胎失其养,荫而不长,一名卧胎。”参见胎不长条。

  • 食痫

    病名。指痫因小儿伤乳或伤食而发者。《诸病源候论·痫候》:“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或吐后发热,嗳吐馊气即发搐,大便酸臭等。治宜下之。用四味紫丸等。《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食痫为病

  • 桐君采药录

    见桐君药录条。

  • 肺惊

    脏腑惊证之一。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详脏腑惊证条。

  • 宗气泄

    即宗气外泄。其表现为气喘,虚里部位(心尖搏动处)跳动太过,动而应衣、多伴有痰瘀或心阳不足见证。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

  • 表里俱寒证

    证名。指表寒、里寒症状同时存在。《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寒证,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多由外感寒邪,内伤生冷,或里有虚寒,又感风寒所致。

  • 尾底骨

    即尾骶骨。详该条。

  • 赤觑(qù 去)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白膜蔽睛之俗称,详该条。

  • 腹哭钟鸣

    见《济阴纲目》。即子啼。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