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鉴
见舌鉴辨正条。
见舌鉴辨正条。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月经。详该条。
即脾胃虚寒吐,详该条。参寒吐条。
见《草药手册》。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出《蜀本草》。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经漏。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刺苋菜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DU16。出《素问·骨空论》。别名舌本、曹豁、鬼穴、鬼枕。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主
《医方简义》方。当归二钱,炒白芍药、柴胡、鹿角霜各一钱,青皮八分,茯苓、夏枯草各三钱。加青橘叶十片、菊花二钱,水煎服。治妊娠乳痈。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胃气上逆所致的气喘。《医贯·喘》:“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多因痰湿中阻,而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理气,化痰降逆,如分气紫苏饮、指迷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