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病

脾病

指脾脏的各种病证。脾司运化,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为气上生化之源开窍于口。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饮食劳倦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至若本经为病,不外湿淫热郁两端,湿由水气,病则壅,壅则伤气气虚而不运,必腹胀,胃痛,肠鸣飧泄,身重,食不化。热由火气,病则不濡,不濡则伤血血枯而燥,必胃气厚,善肌,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脚下痛,口干,舌本强,食即吐,食不下,烦心,水闭,黄疸,脾约,皆脾经病也。治之者,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参见脾病各条。

猜你喜欢

  • 伤寒论三注

    书名。16卷。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

  • 内伤发斑

    病证名。斑的类型之一。《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又名内伤斑。《丹溪心法·斑疹》:“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于外所致。”治以补虚为主。用调中益气汤、黄

  • 急救奇痧方

    见急救异痧奇方条。

  • 斗鸡眼

    病证名,双眼内斜视之俗称。属目偏视,又名通睛,详该条。

  • 浮筋

    推拿穴位名。即赤筋。详该条。

  • 正岁

    运气术语。即平气之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谓中运既非有余,亦非不及,就是所谓“正岁”,气至就不先不后而与节候同时。参见平气条。

  • 大腧

    即大杼。《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马莳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

  • 精脱

    指肾精的虚损脱失。《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类经》四卷注:“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 芸皮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 平心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滑利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