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脱疽

脱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本病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多因过食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本病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甚至出现五败症等。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外治: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克,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生肌散敷之;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本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四种类型。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 血虚热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宜圣愈汤、人中白丸两方参酌用。”参发热、血虚发热条。

  • 瓜萎

    出《针灸甲乙经》。即栝楼,详该条。

  • 疟疾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称疟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

  • 实邪短气

    证名。内伤短气之一。多由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壅塞肺道所致。《症因脉治》卷二:“实邪短气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卧,其形似肿。”脉多沉滑、沉紧或沉伏。治宜利水除饮

  • 悬疔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秘法:“蒂丁肿,后号悬疔。”又云:“心火上冲蒂丁,卒然紫肿,吞吐不利。”即悬雍垂肿痛。

  • 酣饮

    指饮酒过度所致的消渴。见《世医得效方》卷七。因饮酒多,积热熏蒸,津液枯燥所致。证见渴嗜冷饮,小便多,肌肉消瘦。宜用乌梅木瓜汤、枳椇子丸、三神汤、朱砂黄连丸等方。

  • 扑地金钟

    见《泉州本草》。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俞氏

    【介绍】:战国时名医。据《列子·力命》载,俞氏曾为季梁治病。

  • 花扫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叶荻之别名,详该条。

  • 吕熊飞

    【介绍】:晚清医家。字樵翁。浙江鄞县(宁波)人,长于眼科,撰《眼科易秘》4卷(1876年刻成),记眼科杂证,并附歌诀,又用八卦配两目以解释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