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实不安

胎实不安

病证名。指因邪气盛实所致的胎动不安。《叶氏女科证治》卷二:“胎实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虚,而或多郁滞者有之,治宜开之导之,若呕吐不止者,参橘汤(人参陈皮、麦冬、白术厚朴茯苓、炙甘草淡竹叶、姜),停痰加枳壳半夏食滞胀满者,小和中饮(陈皮、茯苓、厚朴、山楂扁豆、甘草、姜);呕吐加半夏,胀加砂仁;肝气滞逆胀满者,解肝煎(陈皮、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白芍、砂仁、姜);怒动肝火者,化肝煎(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贝母);脾肺气滞上攻作痛者,紫苏饮(大腹皮川芎、白芍、陈皮、苏叶、当归、人参、甘草、姜、葱白);气滞兼痰者,四七汤(半夏、茯苓、苏叶、厚朴、姜);气滞兼火者,枳壳汤(枳壳、黄芩、白术)气滞加陈皮、茯苓。

猜你喜欢

  • 怀少集

    儿科著作。13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在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的同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本书。卷1为诊治总论;卷2~10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11~12为痘科;卷13为麻科。

  • 通解散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九方。麻黄、石膏、滑石、苍术、甘草、黄芩。为末,水煎服。治夏季外感寒邪。

  • 小儿寒证

    证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儿科醒》:“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外感寒邪,

  • 双目睛通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患非一端,有因脆嫩之时,目病风热,攻损脑筋急缩者;有因惊风天吊带转筋络,失于散治风热,遂致凝滞经络而定者;有因小儿眠之牖下亮处

  • 飧(sūn 孙)泄

    病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一作飧泄。又名飧泻、水谷痢。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胃气虚阳

  • 清胆行气汤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柴胡、黄芩、半夏、枳壳、香附、郁金、延胡索、生大黄(后下)各9克,木香9~12克,白芍药15克。水煎服。功能舒肝理气,缓急止痛。治气滞型急性胆囊炎,右胁绞痛

  • 徐迪

    【介绍】:参见徐述条。

  • 吴达

    【介绍】:清代医家。字东旸。江苏江阴人。著有《医学求是》、《吴东旸医案》(1879年)。

  • 结脉

    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主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癥瘕。《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 毛折

    症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