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胆病

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少阳属胆,与肝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黄。《脉经》卷二:“胆实,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胆虚,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又“苦肝气有余,胆实,实则生热,热则精神惊悸不安,起卧不定,胸中冒闷,身体习习,眉头倾萎,口叶苦汁,心烦咽干,此是胆实热之候。”《儒门事亲》卷七:“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临证指南医案·疸》:“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参见胆病各条。

猜你喜欢

  • 自我推拿

    推拿的一种。又称自我按摩。在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上,运用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方法,也可配合气功及肢体运动等法。如眼保健操、摩腹等法。晋·葛洪《抱朴子·道意》有以“自摩”法治疗头痛、腹痛的记载。

  • 新定加味交感丸

    《女科要旨》卷一方。香附(去毛,水浸一昼夜,炒老黄色)半斤,制菟丝子一斤,当归(童便浸)、茯神各四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早、晚各一次。治妇人不育。

  • 瞀(mào 冒)

    ①目不明,眼花。《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头卒大痛目瞀凶。”②心中闷乱。《素问·至真要大论》:“食已而瞀。”③闷热、闷重。《素问·至真要大论》:“肩背瞀热。”《素问·气交变大论》:“肩背瞀重。”④

  • 蝇头蟹眼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蟹睛症,因黄仁自黑睛溃口绽出,小者黑亮如蝇头,稍大如蟹眼,故名。详蟹睛条。

  • 白虫病

    病名。即寸白虫病。《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食生肉,……变成白虫。”《备急千金要方·九虫》:“三曰白虫,长一寸。……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详寸白虫病条。

  • 耳焦

    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

  • 骨胀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即多骨疽溃破骨出不休者。详多骨疽条。

  • 肾满漏疾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 双生

    出南北朝《公羊传》。又名孪生、孖生、双产、骈产、釐孳、健子。指一胎生二婴。

  • 历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之多发、大小不一者。证治见蠹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