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妊娠。《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意念。《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又“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
病名。《喉科种福》卷五:“又有白骨横于喉向者,其痛异常,此中寒喉痹,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坚白如骨,外观恶寒,嗜卧不渴,懒言、舌滑而冷诸阴证。阴气复逼喉间,清涎成流而出。”治宜用黄芪15克、法夏4.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马尿泡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红紫珠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蟹睛,离睛。详蟹睛条。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参见七气、九气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