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见但欲寐条。
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
病证名。指齿衄之因于虚火者。《医门补要》卷上:“病后中虚,使脾不统血,无根之火,逼血上涌牙缝而出,脉虚弦,用六味汤加肉桂三分,引火下降。误与苦寒制火,反大涌出,不治。若胃经实火,口臭脉数有力,宜投犀角
见温疫论条。
牙齿焦枯。阴液受伤所致。齿焦有垢,为肾虚火盛,胃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液大伤,脾肾之阴枯竭,病多危重。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即瘖。详该条。
系指舌之根部。《世医得效方》卷十二:“血气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心之脉系于舌根。”即舌本,详该条。
书名。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文繁难举,省称《尚论篇》。8卷。清·喻昌撰。于1648年。本书主要参考《伤寒论条辨》,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有所补正。喻氏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肾气通耳,而妇人以肾系胞,因产血气伤损,则肾气虚,其经为风邪所乘,故令耳聋也。”治宜补益肾气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气虚可用补中益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