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药材学》。为芡实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小便之后滴沥不尽的病症,多因肾虚膀胱冷所致。《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气不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
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2卷(一作3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四库全书》本(系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己非全
脬,膀胱的别称。指膀胱之气虚弱,不能约束小便的病变。膀胱与肾相表里。故此证与肾阳虚有关。症见小便淋沥不断,或小便失禁或遗尿等。治宜补肾固脬。
指悲哀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悲伤》:“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用加味参苏饮。参见善悲条。
①浑与混通。②湿浊之邪。《伤寒论·辨脉法》:“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鹅掌金星草之别名,详该条。
《疡医大全》卷八方。雄黄、朱砂各二钱,牛黄、麝香各二分。为细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赤紫丹瘤,缠喉风初起。
病证名。多因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之邪与血搏结,冲任胞脉阻闭所致。症见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形寒肢冷,白带量多。偏寒者,多见带下清稀如水,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方用温经汤;偏湿者,多兼腹胀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即乳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