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韩终采药诗》,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曾予引用。
痘疮灌浆一般自第七天开始。先起胀者,先灌浆,由红转白,白变成浆,渐渐肥满而光泽;至第九日浆苍,其色苍如黄腊,而显结痂之形,神识清楚,食纳渐增者为顺证,宜加强护理,以防逆转。参见贯脓条。
名词。出《玄女经》。亦名臭鼠。即阴蒂。
耳鸣的一种。《证治准绳·耳》:“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明医杂著》卷三:“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证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引汤松阿道士方。炮穿山甲一两,炒槐花、明矾各二两。为细末,以黄蜡二两熔化为丸,每服二钱,每早空腹时白汤送下。治痔漏。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为水湿所浸,如洗浴未给揩干,或因尿布过分潮湿,久浸脐部而成。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如枯矾、
经穴名,代号SP1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三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胁支满,痛引胸背,咳嗽气逆等。
指足少阴肾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张志聪注:“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
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中药炮制法之一。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他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