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瘛疭

瘛疭

证名。见《灵枢·热病》。亦作瘛疭或痸疭,又称抽搐搐搦抽风等。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伤寒明理论》卷三:“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治宜平肝熄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亦有热伤元气者,四肢困倦,指麻瘛疭,宜人参益气汤。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疭,宜补中益气汤加桂、附。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疭,宜续断丸。有失血之后,气血耗伤,筋脉失养而瘛疭者,宜八珍汤加减。本证可见于多种疾患。如脑炎、脑瘤、癫痫、肝性脑病、尿毒症、高热中暑破伤风药物中毒等。

猜你喜欢

  • 阴缩

    证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多由足厥阴经受病而致。寒症居多。《张氏医通·前阴诸疾》:“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也有属热症者。因

  • 子芩

    出《本草经集注》。为黄芩之新根,详该条。

  • ①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素问·气交变大论》:“阴厥且格。”②吐逆证。《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

  • 心腹痛啼

    小儿突然因心腹疼痛而啼。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小儿气血不足,肠胃挟冷,再感风寒之邪,邪气分争,攻冲上下,而致心腹刺痛作啼。甚者可表现为面易五色,状似惊痫。治疗:轻者宜补中健脾,用六神散;重者宜温中

  • 耶律倍

    【生卒】:十世纪【介绍】:辽代医学家。小字图欲。契丹族,辽太祖之子。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通辽、汉文。因弟承帝位所迫,潜逃至唐,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曾

  • 脾经咳嗽

    病证名。又称脾咳。指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或脾虚土不生金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脾经咳嗽之症,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此脾咳嗽之症

  • 伐肝

    抑制肝气偏盛的治法。适用于:①肝旺脾虚而见两胁胀痛,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②肝气盛而见胸闷胁痛,急躁易怒,身窜痛。常用药物如青皮、柴胡、金铃子、广木香、佛手等。

  • 失营

    ①病名。见《张氏医通·杂门》。详脱营失精条。②见失荣条。

  • 火赤疮

    病名。为一种大疱性疮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由心火妄动,或感酷暑火邪入肺伏结而成。本病初起为赤色潦浆脓疱,破后黄水浸淫,焮热痛痒,遍体可生。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内服解毒泻心汤。湿热偏胜者,宜清脾除湿

  • 神秘陷脉散

    《疡科选粹》卷二方。黄芪、人参、当归(酒洗)、赤芍药、川芎、乳香、没药各五分,粉甘草、橘红、地骨皮、五加皮、忍冬叶各七分。水、酒各半煎,调乳香、没药服。功能托里消毒,行气破血。治痈疽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