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卷四方。又名雷氏却暑调元法。煨石膏四钱,滑石、茯苓各三钱,制半夏一钱,东洋参、麦门冬各二钱,粉甘草六分,粳米一撮。水煎服。治暑热极盛,元气受伤。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大嘴即大眦。即大眦赤脉传睛。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如疼痛作脓者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胞衣。详该条。
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法。《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肝气,令面有光。”
病名。疟疾之一。《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①指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
十二经中的井、荥、输、经、合、原各穴数字的总称。出《标幽赋》。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共六十六穴。子午流注以此为基础。
病证名。指体虚久痢滑脱不禁者。见《证治汇补》卷八。系因体虚脾气下陷,及久痢肠失禁固所致。证见四肢困倦,谷食不化,腹中彻痛,虚坐而无努责,脉沉伏等。治宜调补固涩。参见虚痢、久痢、滑痢条。
与阴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阴一般代表重浊的、形质的、衰退的、静止的、下降的或寒性的一面
出《素问·脏气法时论》。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一般症状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红,脉虚或促或结或代。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