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烦躁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伤寒绪论·烦躁》:“有温病、热病、时疫温疫表里俱邪、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白虎(汤)、解毒(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双解(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选用。”内伤杂证,常烦多于躁。如阴虚火动而烦,用生脉散加生地、枣仁茯神(见《中医临证备要》)。亦有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若不烦而躁者,多属阴证,间有属热者。参见心烦、躁烦、阴躁等条。

猜你喜欢

  • 幼儿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益成长,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

  • 金学谦

    【介绍】:见金铭条。

  • 疟母

    病证名。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又称疟积、母疟、劳疟。《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 穿鱼柳

    见《草药手册》。为水团花之别名,详该条。

  • 真实假虚

    实邪结聚的病,反现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但细察患者,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有力,体虽瘦而神不疲

  • 阴茎

    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

  • 有毛老鸦嘴

    见《广西中草药》。为古羊藤之别名,详该条。

  • 圆针

    圆,通员。即员针。详该条。

  • 舌黄鹅口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木舌。见该条。

  • 风寒外束喘

    病证名。指风寒外束,肺气壅阻不宣所致的气喘。《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