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滞颐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温脾丹;脾胃湿热者,口角流出稠涎,口渴烦躁,治宜清热利湿,用清脾散之类。《幼幼集成》卷四:“小儿两颐流涎,浸渍胸前者。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治宜温脾丹。”

猜你喜欢

  • 柿子把

    见《中药材手册》。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 高士宗

    【介绍】:见高世栻条。

  • 中膂俞

    经穴名。代号BL29。亦称中膂内俞,出《针灸甲乙经》。《灵枢·刺节真邪》名中膂。《千金要方》作中俞。别名脊内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平第三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布有第三、四骶神经后支的外

  • 医要集览

    丛书名。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 子痛

    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①指妊娠腹痛。②指妊娠妇女胃脘痛。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

  • 肝气不足

    指肝之精气不足,亦称肝气虚。《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治宜滋养肝肾。

  • 洗冤集录

    法医学著作。简称《洗冤录》又称《宋提刑洗冤集录》。宋·宋慈撰。刊于1247年。原书10余卷。明代以后只有4卷本流传,并有不少的注释本和增补本。作者在继承前代我国法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反映和总结

  • 独叶一支花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 散风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苦参四两,炒大黄、独活、防风、枳壳(麸炒)、玄参、黄连各二两,黄芩、栀子、菊花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水或茶酒送下,日三次。治癣疮由风

  • 五灵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三方。五灵脂二两,川乌一两半,没药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水泛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煎汤和酒送下。治白虎历节风,因风冷入侵,气滞血瘀,周身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