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毒疮

湿毒疮

病名。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湿疡。出《外科启玄》卷八。又名下注疮。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发于小腿足踝等处。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泡、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属湿热偏重;慢性者多伴有血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搔痒无度,病程迁延,属血虚风燥。急性宜清热利湿,内服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外用黄柏野菊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青黛散。慢性宜养血祛风,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芩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相当于下肢湿疹

猜你喜欢

  • 上气

    ①指人体上部之气,包括心、肺之气。《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②指气逆壅上的症候。多由外感六淫

  • 喜悲

    证名。又称善悲、悲。《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详善悲条。

  • 岩角

    见《云南中草药》。为岩笋之别名,详该条。

  • 女子胞

    出《素问·五脏别论》。即胞宫。详该条。

  • 编方补遗

    见六种新编条。

  • 气陷血崩

    病证名。属血崩症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以致脾虚气陷,血随下脱,冲任失固,发为血崩。症见出血色淡,质稀,困倦乏力,怠惰嗜卧,动则气短血下更多。治宜补气升阳为主,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

  • 附子八味丸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肾气丸,见该条。

  • 涕液不收

    病证名。小儿鼻常流涕不收。《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风冷伤于肺经,或冷中囟户,皆因小儿涕液不收。盖肺气通于鼻,脑液下通于鼻故也。”治宜解表散寒。用菊花散(《证治准绳》:甘菊花、防风、前胡、细辛、桂心、

  • 火泻

    病证名。又称热泻、火泄、协热自利。《万病回春·泄泻》:“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是也。”《医学入门》卷五:“火泻,实火口渴喜冷,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焦

  • 内太冲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长伸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主治疝气上冲,呼吸不通。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