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热

气虚热

病证名。①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多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致气虚火旺,虚热内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证治汇补·气血热辨》:“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治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②指暑湿伤气而致的发热。伴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脉虚等证。《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症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者,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猜你喜欢

  • 肋骨折

    病名。见清·徐瑛《接骨全书》。证治参见胸骨伤条。

  • 蘼(mí 迷)芜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芎苗、川芎苗。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苗叶。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多为栽培。辛,温。入心、肝、胆经。祛风散寒。治头风头眩,流泪,咳

  • 产痿

    即产后风痿。详该条。

  • 丹粉

    出《新修本草》。为铅丹之别名,详该条。

  • 赤脉侵睛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详该条。

  • 气滞经闭

    病证名。属经闭症型之一。多因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气滞则血涩,瘀阻冲任胞脉,经血不得下达胞宫而致经闭。症见经闭不通,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胸胁小腹胀闷不舒。治宜行气开郁调经。方用乌药散、七制香附丸等。

  • 保安大夫

    宋、元时期医官职称。宋翰林医官院内,设有保安大夫,官阶正七品。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元代沿用此官职。

  • 黄花甘

    见《广东中药》,为独脚柑之别名,详该条。

  • 紫石汤

    见《外台秘要》卷十五。即风引汤第一方,见风引汤条。

  • 伏热在里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