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痹

心痹

病名。由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者。《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圣济总录·心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症因脉治·心痹》:“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乾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猜你喜欢

  • 赵濂

    【介绍】:清代医学家。字竹泉。江苏丹徒人。业医数十年,名重于时。同邑李培松设药局于扬州,濂应邀而往,活人甚多。汇辑有《医门补要》三卷(1897年),于外科手术、针灸宜忌、杂症验方、用药心得、制药方法等

  • 孙琳

    【生卒】:十二世纪末【介绍】:南宋医生。曾治愈宋宁宗赵扩的淋病。

  • 医林绳墨

    综合性医书。8卷。明·方隅编集,方谷校正。刊于1584年。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症求因,随证处方。理

  • 虚热证

    证名。指正气不足所出现的热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多因气血阴液不足,或邪盛伤正所致。证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

  • 桃子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 血痣

    病名。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亦可发生于粘膜。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境界分明,渐大如豆,略高出皮面,表

  • 小儿麻痹后遗症

    病证名,属痿证、痿躄的范围。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

  • 李守钦

    【介绍】:明代医家。号肃庵,又号洞元真人。汜水(今河南荥阳)人。因病习医,崇信主观唯心论的太素脉,认为太素脉能决生死病夭和预知人事。著有《方书一得》、《太素精要》,皆佚。

  • 饿虎扑食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仰掌置于腰间,两掌前推,边推边旋臂,使掌心朝前,虎口朝下,同时腰部也随势前俯,前腿得势似冲,后腿使劲伸直,然后握拳收回至腰间。

  • 通络利湿汤

    《马培之外科医案》方。大豆卷、防己、赤芍药、秦艽、牛膝、萆薢、地龙、当归尾、黄柏、白茄根、桑枝。水煎服。治鹤膝肿热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