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蒿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叶萩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叶萩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东汉时医家。号翁君。曾著有《经方颂说》,不传。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即漏芦汤第一方,见漏芦汤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暑令季节,上吐下泻,多由乳食不洁,损伤肠胃;也有由外感暑湿或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而成。因乳食所伤而致者,宜消食异滞,调和胃肠,用保和丸;因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盐麸子之别名,详该条。
舌苔干涩而起瓣。为里热实证。可见于热邪炽盛,或内有蓄血,或湿热蕴结化毒。若阳明府实,发热、烦躁而渴,宜通里攻下;若身黄如橘、目黄、尿黄,宜清热解毒利湿;若其人如狂,善忘,不避亲疏,小便自利,大便干结,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生。湖北人。李时珍的弟子,年幼时跟从李时珍一起编写《本草纲目》,查阅了古代的许多本草书籍,并且亲自查看实物,得到李时珍的传授,但不肯轻易为人治病,老年时方应诊,治疗常
见足三里条。
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
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二月节,惊蛰者,蛰虫震惊而起出也。”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又名指风毒。为足大趾节红肿剧痛的一种疡证。因邪毒外发或局部染毒所致。症见患趾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甚则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其后胬肉突出,痛如刀割。宜用人龙散或用蜈蚣散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