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囟开不合

猜你喜欢

  • 竖弦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疝之俗称。详疝条。

  • 瘀血短气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血病门》。指血阻于内致气机升降不利者。多因负重拼伤,或郁怒伤肝,血络瘀阻所致。证见胁下支撑作痛,呼吸困难,有短促感。形体羸弱,遇怒恼则胁痛加剧等。治宜化瘀为主,可用麦芽煎汤

  • 皮内针

    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即揿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分、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2分。使用时将针

  • 脂瘤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又名粉瘤。多因痰气凝结而成。瘤体形圆质软,大小不等,多发于头、面、背部。若生于耳前、颈后者,多呈粉红色。破溃后可见豆渣样物溢出,有时可感染化脓。以外治为主。也可手术

  • 刮痧

    推拿方法。又作括沙。用边缘光滑的瓷器或硬币,沾取植物油或温水刮颈项、肩胛、背部或肋间等处,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数次,到皮肤出现紫红色为止。常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痛、腹泻、食

  • 清咽化痧煎

    《疫喉浅论》卷下方。金银花、牡丹皮、玄参、丹参、鲜生地黄、人中黄、麦门冬、白茅根、莲房、赤芍药、连翘、犀角、竹叶。水煎,兑陈金汁(童便亦可)、地骨露温服。治疫痧红艳,颗粒无分,灼热无汗,神烦口渴,肤燥

  • 鼻齆(wèng 瓮)塞

    病证名。鼻塞不通。《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小儿鼻齆塞者,肺气不利也,肺主气,诸阳之气,上荣于面,其气不和,风冷乘虚,客于脑,与气停滞,搏于津液,鼻道壅遏,故为鼻齆塞。”用黄连丸口服,细辛膏涂鼻内。

  • 经来咳血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伤于生冷又触于热毒,以致经来咳血,痰气急满,五心烦热。宜先用五虎汤(陈皮、甘草、桑皮、桔梗、苏子、石膏、知母、枳壳),次用紫苑汤(阿胶、桑皮、紫菀、五味子、杏仁、冬花、桔

  • 冯文智

    【生卒】:953~1012【介绍】: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983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

  • 破风藤

    见《草药手册》。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