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千日疮

千日疮

病名。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疣疮瘊子、尤。由于风邪搏于肌肤而生;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本病好发于手背、指背、头面等处。初起小如粟米,渐大如黄豆,突出皮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数目多少不一,少则一个,多则数十个,或散在或群集。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挤压时则有疼痛,碰撞或摩擦时易出血。治疗:外用推疣法鸡肫皮擦之,或用鸦胆子仁捣烂涂敷,亦可用艾灸之。数目多时,用熟地12克、制首乌9克、红花9克、白芍9克、当归9克、杜仲9克、牛膝9克、川芎4.5克、川山甲9克,水煎内服。即寻常疣。

猜你喜欢

  • 熏法

    外治法之一。出《五十二病方》。外科用熏法有热气熏和烟熏两种,是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促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消肿、止痛、止痒、祛风的目的。多用于肿疡初起、痔疾或皮肤病等。热气熏法:以药水煎沸于小口

  • 顽癣

    病名。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多因风、湿、热、虫四者为患。发无定处,初为皮肤发痒,后起淡褐色粟粒样丘疹,表面有落屑,病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形成肥厚粗糙皮损,形状不一,瘙痒明显,搔

  • 小便频数

    证名。《张氏医通》卷七:“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者,缩泉丸;或时清利过多,或时频数赤涩者,旧用萆薢分清饮,多不应,改用加减八味丸,效;若夜起小便多者,八味丸加五味子;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五苓减

  • 痿黄

    病证名。即萎黄。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身黄而色不润泽,但两目并不发黄的病症。详萎黄、黄胖、脱力黄条。

  • 黄檗

    出《本草经集注》。即黄柏,详该条。

  • 瞀闷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昏昧兼烦闷的症状。《医学纲目》卷十六:“盖瞀者,昏也;闷者,烦也。凡瞀而不闷者,名曰昏迷。闷而不瞀者,名曰虚烦。今曰瞀闷者,谓昏迷虚烦并病。”

  • 三秽液毒

    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出宋·陈文中《痘疹方论》,所指有三:①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②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浓水泡疮;③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则发为疹痘疮。

  • 巅上

    经穴别名。《素问·骨空论》:“巅上一,灸之。”王冰注指百会穴。后《针灸聚英》等作百会穴别名。见该条。

  • 轩岐

    系黄帝和岐伯的合称。参见岐黄、岐伯、黄帝等条。

  • 玉海

    即膀胱。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