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洛英
【介绍】:
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多病,志习岐黄。后因痛惜子女患痘疹夭折,乃精研诸家小儿方书,学有所成。晚年得子,复值痘疹流行,自行调治,虽数濒危险,皆应手而起,遂闻名于乡,携幼稚往诊者皆获奇效。著《痘疹发微》1卷(1604年),以疏治痘大旨,今佚。
【介绍】:
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多病,志习岐黄。后因痛惜子女患痘疹夭折,乃精研诸家小儿方书,学有所成。晚年得子,复值痘疹流行,自行调治,虽数濒危险,皆应手而起,遂闻名于乡,携幼稚往诊者皆获奇效。著《痘疹发微》1卷(1604年),以疏治痘大旨,今佚。
产后三冲之一。见《陈素庵妇科补解》。指恶露当下不下,逆而上冲于肺的病症。常见胸闷烦燥,面赤气急,呕逆,鼻衄等症。方用二味参苏饮(人参、苏木),甚者加芒硝。属产后危重病。
书名。1卷。清·叶霖撰于1897年。这是一部专论伏气病的著作。叶氏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
病名。多由上焦风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其患多生于耳窍、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初生黑斑紫疮,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属肾经毒火而成。治同疔疮。不宜下,须
病证名。指咳嗽而声嘶哑者。见《不居集》卷十五。多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若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如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参见
【介绍】:清代医家。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附近)人。尊崇《内经》、《伤寒论》,认为张仲景之方,无能踰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等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
见《血证论》卷二。即泪堂。详该条。
病证名。①见《幼幼集成》卷六。痘疮后余毒,舌上生疮,赤者谓之赤口疮。此热在心脾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阴阳散(川黄连、黑炮姜研粉)敷之②见《脉因证治》卷下。系指患口疮之色赤紫者。多由血热或胃火上薰所致。
开窍法之一(温开法)。以芳香开窍与辛温行气药物相配合,具有温通阳气,辛开窍闭的作用。适用于中风、痰厥、气厥之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瞀闷,苔白,脉迟的寒闭证。方如苏合香丸。
【生卒】:?~1200【介绍】:姓何,佚其名。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其祖父何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道人因靖康之乱渡江南避。尝举进士不第。绍兴末年出家为道士。据载一日忽若狂者,久之,衣衫破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