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古方订补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病证名。指因跌扑而致的伤筋、损骨。《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扑,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踒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病名。①见《梦溪笔谈》:“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僧识之,曰‘此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即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为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黄候。指阴道内流出淡黄色、稠粘的液体,甚则色浓如茶汁,或有臭秽气味。多因体内湿邪过盛,湿郁化热,伤及任、带二脉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病证名。指经期从口鼻中出血。《竹林女科证治》:“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此由过食椒姜多热之物,热伤其血,血乱上行。宜服犀角地黄汤。”参见逆经条。
病证名。指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详头汗条。
【介绍】:见沈括条。
证名。指阴茎内缩之症。属阴缩范围。《类证治裁·阳痿附茎缩》:“有阴茎内缩,乃肝之筋受寒,四逆汤加参、桂。”详阴缩条。
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详双生条。
指未婚女子。宋·齐仲甫《女科百问》第十三问:“室女者,乃未出闺门之女也。”
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