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火

猜你喜欢

  • 脐寒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脏寒泻。因婴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脏腑而引起。症见粪色清白,腹痛肠鸣。先用和气饮(苍术、紫苏、防风、赤苓、豆豉、藿香、陈皮、厚朴、炙甘草、生姜),温散

  • 足叉发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热毒结于足趾叉上面或里面者。宜内服红花散,外用酒蜜捣菊花叶敷;若因循失治,溃烂较深,步履难行者,取桑树根白皮四两,捣烂同生白酒入瓶内,重汤煮数十滚,取服以醉为度。余证参见脚发

  • 实胀

    见《医宗必读》。指邪气实而胀者。多因气滞湿阻,湿热蕴结,热郁血瘀,食积脾胃等所致。症见腹胀坚硬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有力。治以祛邪消胀为主,宜宣通,忌用守补。参见鼓胀、胀病条。

  • 心伤

    出《灵枢·邪客》。指心脏伤损的疾患。《脉经》卷六:“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

  • 鬲痫

    病证名。风痰阻于胸鬲而引起的痫证。《千金要方》卷五:“鬲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治宜利胸鬲风痰。或用灸法,先灸风府,次灸百会、人中、承浆。

  • 朱姑

    见《本草纲目》。为山慈姑之别名,详该条。

  • 阳虚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机能衰惫、浊阴

  • 光菇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光慈菇之简称,详该条。

  • 温病派

    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的防治有

  • 平补平泻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