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是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至六十年代初确定下来的。其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主要包括:①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逐步交流,逐渐产生新的理论;②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③在中西医务人员合作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系统地整理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其规律,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阐明中医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实质;①用物理、化学、电学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对中医的某些学说、观点或方药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丰富医学科学的内容,并创造新的学说或新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开展30多年来,在临床、预防和基础医学方面都涌现出成果。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疾病、严重机能失调疾病等多发病和疑难病,已成为必要的思路和常规,并取得优于单独运用中医或西医的疗效。在治疗急腹症、中小面积烧伤骨折等病总时,改变了西医的传统常规,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且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减少合并症和副作用。在阐明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的实质,探讨各种证候的规范,研究活血化瘀、针刺镇痛等治法的机理,都能较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结合。这些成效,一方面激发了气功推拿针灸、食物及大然药物治疗的推广应用并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哲学、数学、信息、生物、物理等学科结合于中医药研究,促进了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时间生物学和身心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酝酿与开拓。在人类医学发展历程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认识与做法尚未一致,在临床覆盖率和某些病的疗效稳定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 陆圻

    【生卒】:1614~?【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六七岁即能诗,及长为贡生,文名振于时,为“西泠十子”之一。因自疗母疾而知医。明亡,于

  • 龙胆白薇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

  • 凤尾蕨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凤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 横刺

    针刺角度之一,亦称沿皮刺,平刺。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呈15°角左右刺入的刺法。主要用于肌肉浅薄,下有骨骼处的穴位。在透穴时亦常应用。横刺的方向,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

  • 红痿舌

    舌本痿软,不能举动的舌象。为心气伤损之征。若淡红而痿者,为气血不足;若深红而痿者,为气血热盛;若紫红而痿者,为脏腑热极;若绛红而痿者,为阴亏已极(见《伤寒舌鉴》)。当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决定治法。

  • 苋菜子

    见《得配本草》。即苋实,详该条。

  • 酸汤杆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 一指禅功

    气功功法。在特定的坐功、站功、行功的自我锻炼基础上,运内气于食指尖,发放于指外,以食指代金针,点人身之穴道,使通经络,调气血而治疗疾病的功法。其功法分为:①坐功,包括意守丹田、收功;②站功,包括意守食

  • 毓麟芝室痘疹玉髓图像注解

    见痘疹全书条。

  • 滋阴利湿

    治法之一。是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用猪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