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下巴

下巴

颏的俗称。详颏条。

猜你喜欢

  • 脚背发

    病名。①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

  • 痰咳

    病名。一名痰嗽。指痰盛致咳。《医学入门》卷四:“痰咳,痰出咳止。胸膈多满。……痰郁肺经,咳则涎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瓜蒌、黄芩、贝母,甚者鹤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火动者

  • 寒包热喘

    病证名。指由寒邪外束,痰热内积,肺气壅阻所致的气喘。《赤水玄珠·喘门》:“喘凡遇冬而发,此寒包热也。”《张氏医通·喘》:“寒郁热邪而喘,中有积痰,遇冷即发。”临床表现,一般多见恶寒无汗,咳嗽气喘,胸中

  • 经前脐下痛

    病证名。指经前三、五日,脐下作痛势如刀刺,或寒热交作,经血下如黑豆汁样。多因寒湿凝滞所致。宜温经化湿。方用温脐化湿汤(白术、茯苓、山药、巴戟、扁豆、白果、建莲子)。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

  • 喉白

    病证名。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症治参见白喉条。

  • 血鼓

    一名单腹胀。鼓胀之一。《石室秘录·内伤门》:“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

  • 陆以湉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定圃。浙江桐乡人。医术精工,博极群书。所撰《冷庐医话》,后人有较高评价。又撰《再续名医类案》,未见刊行。

  • 皮宽弦紧

    眼科病证。指睑皮宽松,睑弦紧急,睫毛内倒的证候。《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皆由患疾,妄称时眼,不以为意,……致风邪深入,久而不瘳,然后内急外弛,皮宽弦紧,睫渐拳倒。”参见倒睫拳毛及内急外弛条。

  • 鱼子石榴证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由脾肺积毒,血络瘀滞所致。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气轮一、二处,生浮肉一片,色浅红,内细颗丛萃,揉之俨似小铁砂,曰鱼子。其肉块圆长,或四或六,四角生来若榴子绽露

  • 耳中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耳轮脚之中点处。直刺0.1~0.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