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痹

三痹

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类证治裁·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着痹。重著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土化,痛发肌肉,即麻木也。……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川芎茯苓汤加耆、术。”参见风痹寒痹、着痹条。

猜你喜欢

  • 翟平

    【介绍】: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养生术》1卷,已佚。

  • 厥聋

    病名。《仁斋直指方》:“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或兼有眩晕之证。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参见暴厥而聋。

  • 膈下

    膈,指膈膜,为分开胸腹之筋膜。膈下指膈膜以下的部位,即上腹部。《医林改错》:“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 沈氏中暑汤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二方。黄连六分(用吴茱萸五粒,泡水一至二匙拌),知母一钱(用干姜一分,泡水一至二匙拌),远志一钱(用石菖蒲汁四至五匙拌),羚羊角一钱,川贝母二钱(用熟艾半分,泡水一至二匙拌

  • 玄英石

    见《本草纲目》。即玄精石,详该条。

  • 胡地莲

    见《江西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详该条。

  • 丁奚疳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名为小儿丁奚病。指小儿疳疾,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证。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惫,以致出现面色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

  • 昏晕

    证名。又作昏运。指头脑昏沉眩晕感觉。亦有指眩晕之常发于黄昏者。多因阴虚所致。《证治汇补·眩晕》:“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详阴虚眩晕条。

  • 肝热病

    指肝受邪热所致的病症。《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 赤松皮

    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松木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