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高蟾生平

高蟾生平介绍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查看高蟾的诗词古文

野史逸闻

  唐时,高蟾的诗,思路虽然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是诗坛上的罪人。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子。然而高蟾的《落第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得到了一些公卿的赞许。先是胡曾有诗:

  翰苑何曾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罗隐也多有指责,一些子弟也很忌恨他。然而高蟾却独独考中。前辈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有人曾说他的诗没有一定的章法。杜牧说过,长吉(李贺的字)若是按一定形式去写诗,那么一般的奴仆也能成为诗人了。这样的认识和大家的评论是差不多的。

铁事典故

  在以科举取士的唐王朝,进士一科尤其被世人看重,因而考中者所受的待遇也无疑是最为优渥的;诚然,这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人为的“猫腻”。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这在诗歌中便有着大量的反映。入选《千家诗》里的高蟾七绝诗《上高侍郎》,①则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性情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这士人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按:① 关于此诗题,《全唐诗》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侍郎,《千家诗》注称为高骈,可从,故本文即以此行文。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从《唐才子传》作“马侍郎”,恐不确。

生平

  唐代诗人。河朔(山西河北北部)人。生卒年不详。本为寒士, “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累举不第,历时10年,曾怨而作诗道:“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下第出春明门》)又曾题诗省墙间:“阳春发处无恨蒂,凭仗东风分外(一作‘次第’)吹”(《春》之一)。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中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贯休友善,郑谷有《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诗,贯休有《避地寄高蟾》诗。高蟾工五、七言律绝,多写感事愤世、嗟老伤怀的悲慨,较好的有《金陵望晚》、《晚思》、《途中除夕》等。其压卷之作是揭露抨击晚唐科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高蟾诗》1卷。 《全唐诗》卷668亦将其诗编为1卷。

  高蟾的诗在《全唐诗》中仅保存36首,但很有特点。总起来看,主观抒情的多,客观记事的少,但都浸透着个人的凄楚和时代的悲哀。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这和曹邺、刘驾、邵谒等以五言古诗为主者不同,又是一种创作倾向。高蟾的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有些地方,宁肯不合律,也不以声害义。高蟾的诗中往往用叠字,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美好的诗句,这是他诗歌的独特之处。

猜你喜欢

  •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公费留学日本。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加入同盟会。于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为南社社员。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奇趣洋溢。词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师文钞》。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词在集中。

  • 刘翰

    刘翰,字武子(一说武之),长沙(今属湖南)人,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曾为高宗宪圣吴皇后侄吴益子琚门客,有诗词投呈张孝祥、范成大。久客临安,迄以布衣终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三小传。
    刘翰诗,以毛晋汲古阁影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与新辑集外断句合编为一卷。刘翰做诗追随“四灵”,王渔洋《香祖笔记》对其评价不高。

  • 朱鼎延

    明末清初山东聊城人,字元孚。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历任通政司通政、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顺治十五年乞归养亲。专心程朱理学,淡泊自甘,不营资产。

  •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张红桥

    福建闽县人,居红桥之西,因自号红桥。聪敏善诗文。豪右争欲委禽,红桥不可,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后归福清林鸿,鸿游金陵,感念成疾卒。

  • 王康琚

    王康琚,男,汉族,西晋诗人,代表作品有《反招隐诗》。

  • 陈滟

    字杏林,长兴人。

  • 钟炤之

    饶州乐平人,字彦昭。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为善化尉,迁宿松令,调知潭州,所至甚为士民敬爱。尝受教于张栻。长于词赋。有文集。

  •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 岳伯川

    岳伯川,元代杂剧作家。济南(今属山东)人,一说镇江(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为元杂剧前期作家。撰有杂剧2种,《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今存,《杨贵妃》仅存残曲。朱权《太和正音谱》把他的剧作列入上品,评其词“如云林樵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