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éng

【源】 ①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4,11,21)。②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9,11,12,17,60)。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7,60)。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72)。⑤瑶族姓(118,119,225)。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117)。⑥京(104)、壮(109)、侗(113)、彝(130)、傣(164)、回(176,344)、蒙古(344)、土家(387)、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6,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2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世本》 云: “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②又据 《元和姓纂》 注云: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④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冯姓郡望颇多。《姓氏考略》 注引 《元和姓纂》云: “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 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 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 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猜你喜欢

  • 公羣

    读音:Gōngqún【综】 晋时有征虏长史太山,公羣氏,见《晋书》(17,62)。一作〔公群〕(91)。

  • 一弗

    读音:Yīfú【综】 洛阳龙门左阳洞有北魏时《张元祖妻一弗造像》,一与乙同声,“一弗”为乙弗之异译(70)。

  • 读音:Dì/Dih【源】 春秋时晋卿以采邑为氏有铜鞮氏。铜鞮氏之别派又有䧑氏、逓氏、蹄氏、鞮氏、鲑氏等(19,21)。

  • 读音:Wǔ【源】 见《姓苑》(7,63)。《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wǎn【源】 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皖(故城在今安徽潜山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60,62)。【变】 一作晥(60)。【布】 浙江上虞(279)、安徽淮南(362)、北京、四川

  • 墨勒哲哷

    读音:Mòlèzhél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松花江(23,63,180,260)。 【变】 ①后改为葛、孟氏(180)。②一作〔墨尔哲勒〕(259,260)。③清正白旗满洲马甲满升之妻为墨勒哲

  • 惹列

    读音:Rěliè【源】 彝族姓。属阿尔家支(375)。

  • 读音:Zhòu【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昼(故城在今山东临淄西北),后以昼为氏(6,7,9,12,17)。【望】 齐郡(17,418)。【布】 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人】

  • 读音:Qiè【源】 见《中华姓府》(63)和《新编千家姓》(73,91)。【布】 河南临汝怯庄(62)、台湾高雄、台中、桃园(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南之义马有分布。《新编

  • 读音:Bǎo【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江西宁都有此姓(280)。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